评论:打造南沙与港澳1小时生活圈 不仅是交通圈

13.03.2015  02:46

  像我国的自贸试验区这样几乎是前无古人的创新之举,同样细节决定成败。“一小时生活圈”,看似重在交通网络等基础设施的搭建,其实却是一个非常高远、难度颇大的目标。因为它要求的绝不仅仅是交通便捷化带来的空感的缩小——“生活圈”的关键词,更蕴含着人的工作、生活、教育等全方位的交融。亦即,它不仅是一个“交通圈”(当然这是非常关键的第一步),更应是一个“经济圈”、“创新圈”、“文化圈”、“社交圈”、“医疗圈”,也理所当然是一个“行政圈”(行政资源的顺畅对接、行政效能的相互促进)。

  日前,正在北京参加全国两会的广州市长陈建华代表,接受采访时,向人们推介了南沙自贸试验区的有关情况。其中提到,南沙自贸区的目标是打造与港澳的一小时生活圈,把香港、澳门的先进经验学习融合进来,将南沙建设成“走出去”的一个全新的合作平台。

  从区位上看,南沙自贸区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只要粗略了解自贸区的发展历史,或者纵览目前全球一千多个形态各异的自贸区,不难发现,自由贸易区往往具备鲜明的“地缘特征”,它往往与“港口”、“边境”这些关键词紧密相连。这种共性之中有着某种必然性,取决于商品经济自由贸易的天然需求。从南沙自贸区的区位来看,它地处珠三角地理几何中心,位于珠海出海口,离香港38海里,离澳门41海里,若以南沙为圆心画一个圆,方圆100公里范围内,就囊括了珠三角所有大中城市;同时它位于广东三个自贸片区“品字形”布局的上部,与大陆腹地最为接近,腾挪的纵深更大。可以乐观地畅想,作为未来广州乃至珠三角发展的新引擎,可以满足人们无限的想象力。

  “功崇惟志,业广惟勤”,像我国的自贸试验区这样几乎是前无古人的创新之举,同样细节决定成败。“一小时生活圈”,看似重在交通网络等基础设施的搭建,其实却是一个非常高远、难度颇大的目标。因为它要求的绝不仅仅是交通便捷化带来的空间的缩小——“生活圈”的关键词,更蕴含着人的工作、生活、教育等全方位的交融。亦即,它不仅是一个“交通圈”(当然这是非常关键的第一步),更应是一个“经济圈”、“创新圈”、“文化圈”、“社交圈”、“医疗圈”,也理所当然是一个“行政圈”(行政资源的顺畅对接、行政效能的相互促进)。

  比如,如何在这种更深层次、更全方位的互联互通、无缝连接中,更好发挥香港作为“全球超级联系人”的角色。前几天李克强总理《政府工作报告》释放的一个重要信息,就是香港将会在内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继续长期发挥特殊的补益作用。也就是说,香港对于内地、尤其是珠三角城市群的发展,具有特殊的作用。这是因为,香港的国际金融、贸易、航运等中心地位是长期形成的,也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同时,香港在营商环境方面仍具有许多优势,包括法治成熟、经济高度自由开放、金融体系稳健、专业服务发达、政府廉洁高效、社会管理先进、低税制等;加上,香港国际化程度高,跨国公司总部云集,国际商业网络发达……这些都是值得南沙自贸区以拿来主义加以汲取、进而打造自己“后发优势”的元素。

  打造南沙与港澳的“一小时生活圈”,三地多元化的形态,必然要求形成互补互促关系。香港目前服务业占比非常高,但是创新乏力,而香港社会早已意识到这个问题。因此,尽管港府关于新设“创新及科技局”的提议,在立法会因少数人阻挠而未能顺利落实,但却最终以“创新及科技咨询委员会”的变通形式得以体现,并得到公众的默许。这种面对周边地区赶超所形成的普遍的危机感、焦虑感,无疑也给了香港人更多的压力和动力。现在,广州、深圳的科技创新斐然成绩,成为香港有识之士研究的新命题,在未来的粤港澳深度融合中,珠三角城市群如何做大自己的创新相对优势,并与港澳的科技创新比翼齐飞,将是一个可观的兴奋点。(作者迦见 资深媒体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