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记”文博会上试身手

10.11.2014  12:35

    ●本报记者 曾秋玲 何碧帆


  11月8日,第15个记者节,第二届客家文博会开幕第二天,伴随着梅城首场冬雨,上午约9点,来自学艺中学、梅雁东山学校、龙坪小学、丽群小学等学校的38名梅州日报小记者,相聚于客家文博会梅州日报展厅。领取了采访本和证件,小记者们出动了,去见证、记录、反映文博会的精彩纷呈。

  小记者们首先来到客家梦工厂首层。“这里是本地文创产品展区。”一位美丽温柔的女工作人员迎上来,热情地讲解道,“瞧,这些是木雕,选料有小叶香樟、红豆杉、沉香、小叶紫檀、花梨木、金丝楠木、乌木,等等;木料产地来自印度、马来西亚、越南、梅州……”小记者们争先恐后地拥上前去,紧紧跟随着“讲解员”,竖起耳朵认真听,有的飞快地在笔记本上记录着,有的伸长了手把手机递前去录音,有的忙着用相机拍摄……很有记者抢新闻的范儿。50万年前的花珀、栩栩如生的陶瓷客家美食、雅致的大埔青花瓷……小记者们兴趣盎然,看了又看,问了又问。

  上了二楼台湾馆,食品、手工坊、禅修茶艺、茶具……令人目不暇接。小记者们像快乐的鸟儿,分成几组,“轰”的一声,飞散开了。

  其中一个由女孩组成的六人小分队格外引人注意,她们大约十二三岁,左手拿着笔记本,右手拿着笔,表情十分专注,几乎跑完了台湾馆的每个摊位。 在一档展销台湾牛肉干的摊位前,这个小记者小分队首先派代表和摊主打起了招呼:“您好!我们是梅州日报的小记者,可以采访下您吗?”得到肯定的答复后,小记者们纷纷拿出纸笔,中间一位小女孩还打开了专门的录音笔,引得旁边的市民忍俊不已:“小记者不简单啊,小小年纪采访起来也是有模有样的。” 六人小分队开始抛出问题,譬如:“这是什么?”“这个东西好吃吗?什么味道?”“它是哪里出产的,有什么特色?”问题多且不乏专业的味道。摊主是位操着台湾口音的商人,他非常认真地回答小记者提出的问题,一点也没有因为对方是小学生而有所懈怠。他告诉小记者们,这是安哥斯牛的后腿牛腱肉手工加工而成,口感非常好,非常有嚼劲。这时,小记者认真地在本子上记着。

  采访中,记者发现一个女士紧紧跟在小朋友后面,却不插话,一问才知是他们的辅导老师,来自龙坪小学的刘老师。刘老师告诉记者,她们学校一共有9个学生参加了小记者活动。活动前,她特意为他们进行了培训,教他们有礼貌地打招呼,带着问题去采访,主动出击,注意观察,记录重点。刘老师笑着说:“来之前还有些担心,现在看她们这么投入,表现还是不错的。”

  陆陆续续地,小记者们离开了客家梦工厂,或结伴,或独自隐没在观展的人流中,走进市宣传文化系统展区、走进各县(市、区)文化创意展馆,走进茶博会……边观察、边提问、边记录、边思考。第15个记者节这天,也许是他们中的大多数成为梅州日报小记者的第一天。毫无疑问的是,他们将以小记者独特的视角,呈现文博会非一般的精彩。


戴上小记者证采风真神气。(陈炯峰 摄)


提线木偶写出遒劲书法。(小记者李舒阳 摄)


小记者们对茶博会上的茶叶产生浓厚兴趣。(吴腾江 摄)


小记者们和梅州日报展馆门前的模特合影。(小记者吴昊 摄)


小记者们在台湾馆内了解台湾特产。(吴腾江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