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龙课题组在中国农业国际替代战略领域取得新成果

16.05.2019  18:24

  近日,农学院作物科学技术系王小龙首聘副教授课题组围绕“中国农业绿色发展的国际替代战略”主题,探讨了在“一带一路”、“中美贸易战”等国际背景下,我国农业的绿色发展潜力,及其对全球农业可持续发展格局的影响。相关研究成果相继发表在国际可持续发展领域高水平期刊《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一区TOP,5年影响因子6.352)。

  2018年7月,正式爆发的“中美贸易战”是影响全球经济走向和产业格局的重要事件。中国政府为了应对美国加征关税政策而跟进的第一轮制裁清单中,大豆贸易额占到了总贸易额的41%以上。中国进口大豆数量占到全球63%以上,美国大豆是中国的最大进口来源。若美国大豆向中国输出受到贸易战影响,中国对大豆的需求势必引发全球大豆产业格局的变化,进而影响全球大豆种植系统背后潜在环境代价的巨变(图1)。因此,课题组选取了能值、碳足迹、水足迹等10个指标对不同情境下全球大豆生产及贸易系统环境成本进行定量化核算,结果表明,由于中美贸易战所引发的中国市场大豆缺口将导致短期内全球环境代价的明显增长,但随着各国策略调整,大豆种植的全球环境代价将自发优化、进而下降。该研究结果揭示了两方面的科学问题: 首先,国家间的贸易壁垒通常在短期内会增加农业生产的全球环境成本;其次,全球尺度下合理的作物布局和可持续种植制度将是改善全球农业生产环境表现的有效途径。该研究以题为“How the trade barrier changes environmental costs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An implication derived from China's demand for soybean caused by the US-China trade war” (链接: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95965261931279X)发表在《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2019年227卷。农学院硕士研究生何绒绒为本文第一作者,王小龙首聘副教授为通讯作者,中国农业大学陈源泉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美国佛罗里达大学Dr. Dan Zhu为第二作者,农学院2016级本科生陈晓炜、曹玥分别为第三、四作者。


中美贸易战背景下我国大豆缺口的国际替代方案

 该项研究是在课题组2018年对我国粮食生产及贸易全产业链能值动态评估的基础上完成的。针对近年来我国粮食生产、库存和进口“三量齐增”,粮食供应不平衡的问题,课题组基于国际生态经济学前沿的能值分析方法对我国近十五年间粮食生产效率、可持续性以及贸易平衡进行分析,探讨了提高中国粮食系统的可持续性的国际替代战略。该研究以题为“Emergy-based analysis of grain production and trade in China during 2000-2015”(在线链接: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959652618314021?via%3Dihu)发表在《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2018年193卷。论文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为王小龙首聘副教授,农学院2016级本科生谭康铭为该文第二作者。

  以上研究成果为我国在新时代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构建新型粮食安全观,探索中国农业绿色发展的国际替代战略提供了初步研究基础。同时,从生态、经济复合观和国际、国内全局观的双重视角,拓宽了农学研究的系统边界,为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提供了借鉴思路。研究成果分别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800465)、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2017A030310055)、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16YFD0300210)和华南农业大学优秀博士科研启动基金资助。(文/图 农学院)



(责任编辑:蒙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