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第一口” 多是被诱骗

21.06.2018  11:10

大洋网讯 “是你多么温馨的目光,教我坚毅望着前路,叮嘱我跌倒不应放弃……”昨日上午,广州市未成年人强制隔离戒毒所(以下简称“未戒所”)举办开放日,邀请学员家属参观并观看学员文艺汇演。

数据显示,吸毒人员低龄化趋势明显,截至2015年,不满18岁的吸毒人员比例为1.8%。这些花季少年,既是违法者,也是受害者。是什么原因让他们沾染毒品误入歧途?迷失自我的他们又如何戒掉毒品?“6·26”国际禁毒日前夕,记者走进广州市未成年人强制隔离戒毒所(以下简称“未戒所”),探访未成年戒毒人员如何在强戒所里摆脱毒品。

他们为何要吸毒?怎么帮助他们戒毒?

普遍“失爱”“失学

未成年吸毒群体有‘两失’特点。”未戒所所长章忠介绍,通过入所调查发现,未成年人吸毒群体,一个是“失爱”,父母离异或留守儿童,缺乏家庭关爱;一个是“失学”,普遍文化水平低,曾有戒毒人员连小学3年级的知识都不会。

针对“两失”特点,未戒所通过购买社会服务,针对未成年吸毒人员,进行每周三个半天的文化教育普及,经过一年半到两年的时间,可以达到小学毕业水平。

对于未成年戒毒人员,除半天学习外,还有半天进行劳动。“通过劳动培养他们自食其力的意识,去适应社会上的工作环境。”章忠告诉记者,该所除了承担收治未成年戒毒人员外,也收治成年的戒毒人员,但未成年人占比不多。

他解释,禁毒法规定,未成年人戒毒是“以强戒为例外,以不强戒为原则”。实践中,未成年吸毒人员一般先接受社区矫正,以教育为主,对于屡教不改、多次吸毒、缺乏监护人监管的未成年吸毒人员,才会被公安机关送往强戒所戒毒。

尽管少,我们也要尽最大努力做。”章忠告诉记者,该所与团市委的青春驿站项目合作,做好未成年吸毒人员回归社区的衔接,发挥家庭、社区的帮结作用,让成员在很短时间内适应社会,重新回到生活的正轨。

心理矫治 消除不安全感

戒毒人员“生理脱瘾容易,心瘾却难戒。”对此,未戒所与心理服务机构合作,加大对戒毒人员的心理疏导和干预,采取一对一的心理矫治服务,内容包括家庭关系修复、自身人格重建,以及走向社会后如何处理基本的人际关系。

戒毒人员入所后,会先做一个心理测试,看在心理方面最缺失哪一块,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修复。“未成年吸毒人员最大的心理问题是强烈的不安全感。”章忠所长告诉记者,还有就是对人生比较迷茫,很容易被所谓的“社会大哥”吸引,大哥给一点温暖,他们就好像找到了港湾,很容易被拉下水。

因此,未戒所在做未成年吸毒人员心理矫治时,首先跟他们梳理关系,重新认识家庭对他们的重要性,让学员明白“社会大哥”的爱多是利用。同时还会对学员的家属做工作,让他们了解子女教育方面存在的缺失和问题,应该用什么方式来管教、引导、关心、教育他们。

针对学员回归社会后,可能面临的高危环境,心理干预中还会进行场景预设,比如如果别的“道友”叫他要不来一口的时候,他应该知道怎么去处理,“能够掌握一些基本高危环境的应对和防御方法”。

第一口毒多是被诱吸劝吸

未戒所民警袁锦文介绍,从许多未成年吸毒人员的经历看,有相似之处,如过早辍学进入社会,文化水平很低。家庭教育中父母缺位,离异家庭较多。未成年人的逆反心理较强,不当交友走入歧途。

未成年人第一口尝毒多受他人诱导、劝导。”袁警官告诉记者,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有了第一次就有第二次、第三次,毒圈的特点是“以吸养吸”,这些人诱惑未成年人吸毒,将未成年人发展成下家,用他们的毒资供自己吸毒。因为未成年人没有收入来源,吸毒的钱主要靠偷、借获得。“偷家里的钱,甚至到社会上去偷。”袁警官说。

家庭的支持对于戒毒的帮助是不是很大?“当然。”袁警官告诉记者,如果有家人支持和帮助,即使复吸,间隔时间也会很长,三四年不会复吸。

案例1

12岁吸毒 被“大哥”毒打强制复吸

小汪(化名)是未戒所最小的学员,今年2月份刚过16岁生日的他,4月份因吸毒被警方抓获,随即被送到这里。

虽然他刚满16岁,但吸毒史已有4年。小汪清晰地记得,第一次吸毒是在2014年6月,上初一的他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吸了第一口白粉,三天三夜兴奋到无法入睡,小汪感到这是“不好的东西”,但懵懂的他没意识到是毒品,此后便再也“停不下来”。

小汪父母是来穗务工人员,家里条件尚可,父母早出晚归,疏忽了对他的管教。小汪吸毒两三年后,他的父母接到警察电话才知道孩子吸毒上瘾。

其实,小汪的家人一直都未放弃他。小汪父母告诉记者,他们对孩子着实没有办法,小汪6年级跟社会人员混在一起,不去上学。得知小汪吸毒后,他们把小汪锁在房间里,谁知小汪就用剪刀把门剪开跑了出去。

小汪姑父讲,曾带小汪去公安局做过毒品检测,因为小汪每次都只吸一两口,体内毒品含量很低,生理依赖较弱。于是姑父就把他带在身边看管,一起到工地去干活,小汪也很听话。

可是,有一天社会人员叫小汪出去玩,把他关在房间里打了一顿,又强行让其复吸,小汪再次被带入“沼泽”。

因为父母对他的零花钱控制得很紧,几年来,小汪只能通过“以贩养吸”维持开销,他吸毒这几年被迫帮“大哥”运输毒品。“一般是‘大哥’把毒品给我,我去外地卖掉,再把钱给他。”小汪说,“如果敢贪污或拿钱跑路,‘大哥’会整你。

看到妈妈来之后,小汪坐在凳子上止不住地流眼泪,剥荔枝的手一直在颤抖。尽管家里对小汪很失望,但一直都没有放弃他,家人都让他放平心态,安心戒毒。姑父也计划着等小汪出来后,让他学一技之长,“还年轻,可以从头再来。

案例2 

同村人骗他“抽烟” 不吸不给面子

17岁的小君(化名)13岁就开始吸毒,“村里有人吸毒,出去和他们玩,他们骗我是烟,让我吸。”“家里知道后,也打过我。”小君告诉记者,吸毒后很兴奋。上瘾后,小君开始偷家里的钱,也会去外面偷,因盗窃获刑八个月。

从未戒所出来后,家里给他找了一份工作。没几天,之前的朋友找到小君,让他吸几口,“不吸就是不给面子”。出监不到一个月,小君就因尿检不过关,进了未戒所。

六年级都没有念完的小君,在未戒所的测试中得分很低,“只认识一些字”,要从三年级开始补文化课。对于今后的打算,小君说他不想碰毒品,但回到村子里,那些人肯定会找他,很担心会复吸。

小君的爸爸、叔叔参加了亲属会见。“你自己要懂事,不然别人是帮不了你的。”小君的叔叔告诉记者,家里肯定要管他,但小君之前很不懂事,家人劝得口水都干了,第二天他还是照旧不见一丝悔改。

父母离婚是不是对小君有一定的影响?小君的叔叔说,小君开始吸毒那几年,确实父母刚离婚,是会有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