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钉铸就先侨魂 纪念华工参建太平洋铁路150周年
本报记者林亚茗 赵杨 曹斯 金强
145年前的5月10日,在美国犹他州奥格登市普鲁蒙托里角的旷野上, Ging Cui(音关兴)、 Wong Fook(音方旺)等8位中国面孔的劳工,将一根枕木扛到铁轨最后的空位上,用道钉稳稳地固定好。在围观人群的欢呼声中,这首条横贯美洲大陆的铁路正式竣工。然而,参与创造这一伟大奇迹的上万名来自中国的劳工,並无一人被邀请参加合龙仪式的合影。
2014年的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在蓝天白云绿草的背景前,該州举行了“金钉节*美国跨州铁路合龙仪式纪念活动”。分属中央太平洋铁路公司和联合太平洋铁路公司的两辆火车,象当年一样鸣响汽笛,开至合龙处。而不同的是,首先被邀请在仪式上合影的是华工后人及其他华人。这一天,被该州定为“跨州铁路华工纪念日”。此前一天——5月9日,美国劳工部隆重地将“铁路华工”的牌子挂上荣誉堂。迟到的荣誉接踵而来,此时距华工开始参建這一铁路工程已經过去150周年。南方日报专题调研采访组在“金钉节”的现场,从华工后人身上感受到厚重的自豪感。
尽管,那些沧桑的面容、坎坷的经历和无法估量的功绩,在美国曾经被漠视和诋毁,如今终于渐渐还原、备受赞赏。在大部分华工的家乡--广东,他们也被列入《广东华侨史》的重要篇章。我们---南方日报专题调研采访组受侨史编修领导小组和省侨办的委托,赴美展开了这一挖掘华工史实、宣传先侨精神之旅。
梦在这头 搏在那头
加州首府萨克拉门托市老街上,墙上一块纪念牌写着:“你脚下所站立的地方就是美国第一条跨州铁路西段开始的地方。” 5月5日清晨,采访组“再寻沉默道钉”之行从这里出发。
顶着灼人的烈日,我们不禁要想:当年的先侨乡亲是出于多少的无奈,又需要多大的勇气,才能走出这一步?!
他们多来自广东被称为“四邑”的江门一带,本也是鱼米之乡。但那些年,台风、干旱、洪水一轮轮地来,朝廷、土匪、械斗一波波地过。吃饱饭、娶媳妇、养儿女,这样的小日子竟成了奢望。
这时,从美国来的招工消息传遍各村。“干两年,赚大钱”的广告辞,令青壮年们触动了梦想,鼓起了勇气,签下赊船票、修铁路的“卖身契”。
荒漠无人,悬崖有蛇,旷野龙卷风,高山雨夹雪。我们如今沿着先侨们拼搏过的轨迹行走,艰苦、劳累和寂寞虽不同同日而语,但还是能深切地体会到他们的境地和心态。
自从他们挤上颠簸的海船,艰辛就远远超出了预想。没有御寒的衣被和帐蓬,更没有先进的工具和设备,同时雪崩、塌方和炸药都可能是夺命鬼。
在铁路线上的奥本小城,博物馆80岁的志愿者玛丽对记者说:“这条铁路是华人推进奥本的!”老火车站遗址前矗立着的“中国苦力(The Chinese Coolie)”雕像,形象地表现这一主题。。
原来,太平洋铁路工程中的难点范例--- “布鲁默深槽”,就在这附近。当年,铁路工程在这里被一座绕不过的山阻拦了,松散的山体极易崩塌,令工头们一筹莫展。华工们琢磨出开垦倒梯形深槽的建议,打通了这段铁路工程的第一个难关。
一个半世纪过去,这道300多米长的狭窄深槽完好地展现在我们眼前,两边断壁与槽底呈75度往天空展开,火车风驰电掣地通过。
华工从1864年开始小批参建铁路工程,用行动击退了那些对其能力的质疑。于是,华工到第二年被大规模征用,最后占据了中央太平洋铁路建设队伍中的85%以上。
华工付出的不仅仅是勤劳、坚韧和智慧。当遇到要在悬崖上爆破时,华工们或坐在吊篮里,或身系长绳,由山顶被放到绝壁上的作业点,凿炮眼、塞火药、点燃引子,之后被尽快拉上去。但意外总是会发生, 不少人的血肉被永久嵌在岩石上。仅仅是修筑塞拉岭绝顶隧道,就有上千名华工付出了生命。
塞拉岭、合恩角、唐纳关······,·铁路线穿越了一个个不可思议的险境,象中国龙一样地延伸、延伸。华工第一次规模性参加美国大型建设项目,就正面展示了华人刻苦耐劳、勇于拼搏、聪明能干的的群体形象。
华工们却最亮彩的一回,是在1869年4月28日。铁路线离预定的汇合点已经不远了,负责西段的中央太平洋与东段的联合太平洋公司巨头们打赌,哪一边的工人能干。结果,以1400名的华工和8名爱尔兰工人组成的队伍完胜对方。他们在12小时之内,铺就了10英里的铁轨,创造一个世界纪录。这应了铁路承包商克拉克的那句名言:“能够建造万里长城的民族,也一定能够建筑铁路。”
魂在这头 坟在那头
2014年4月27日,是洛杉矶市“历史遗产日”,各个种族历史宣传的摊位异彩纷呈。78岁的余比尔走进华美博物馆,用英语喃喃地说:“我对先祖的事不知道多少。”
他坐下后和我们聊着聊着,却说出了一个心酸的家族故事。他的爷爷活到将近一百岁时,嚷嚷着要回中国广东的故乡。当年,他当铁路华工的父亲,在一次爆破事故中去世。他闻讯匆匆离家,去接过那实现“金山梦”的使命。
比尔说:“二老再次在家乡重逢,中国奶奶埋怨爷爷说,‘你不是说去杂货店买东西吗,怎么一走就是70年?!’”听到妻子这句话后,老人飘泊的心定了,后来安详地合眼。
他算是是幸运的,尽管回程时间那么长。对于数以千计在工程中殒命的华工,故乡是此生永远无法靠近的彼岸。 华美博物馆红灯笼的光影中,不同种族的人们流连在关于美籍华人历史的长廊中。三十出头的江先生告诉我们说:“我先祖也是从广东来的铁路华工,可惜我对这些历史了解很少。只听说,他由于多年不能回乡,当儿子从家乡来美国时,父子在码头相见却不相识。早期淘金和修铁路的华工们,多葬在旧金山的华人墓园。我们这个华社逢清明节,要租4台大巴从洛杉矶去拜忌先祖。”
“我知道得很少“。不仅是余先生、江先生,我们遇到的几乎所有华工后人都有这样的郁闷。是华工家族、华人社团漠视历史吗?不,是美国当时的种族歧视,象高悬的利剑一样令华人不敢多言。即使是修建铁路的功臣,华工们也不得不化成”沉默的道钉“。
特别是铁路竣工后13年---1882年,美国国会通过《排华法案》,禁止华人劳工们进入美国。于是,家乡的妻儿来不了,这里的丈夫回不去 。
道钉,抗得住巨大火车带来的震动,却终究被风沙和岁月的磨蚀。
这头那头 携手感念
时代的列车飞速前行,而往日的道钉精神仍值得珍惜。于是,我们肩负责任地来了。
在美国洛杉矶、旧金山、拉夫洛克小城,我们探访了许多铁路华工墓。先侨们为了养家置业的梦而离乡,修成的铁路助美国腾飞,而自己却再也回不去了。这可是好大的代价!
不过,也有一批华工积累了财富,转型为成功的商人,对中美贸易、侨乡慈善贡献颇大;还有华工学会铁路修建和工业技术,回国筑铁路、开工厂,铺就了中国现代化的基石。多少栋铁路华工梦中的楼房,屹立在侨乡的榕荫蕉影中。华工作为先侨代表之一,体现了 “ 念祖爱乡 重信明义 敢为人先 团结包容 ”的 粤侨精神。
“携着自己的‘中国梦’赴美,也促成美国人实现了快速崛起的‘美国梦’,这是‘中国梦’与‘美国梦’最早的结缘。”来自侨乡江门的五邑大学副校长张国雄教授这样评价道。
这样的观点与大洋彼岸---斯坦福大学费雪金教授颇为相似。她对我们说,这条铁路令美国变为了太平洋-大西洋国家,走上了快速崛起的道路,之后仅仅几十年便成为世界上经济总量第一的国家。“太平洋铁路华工是美国人民心中英雄。我们将致力于还原这段历史,让中美人民都知道,中国人帮助美国实现了国家梦想,中国从前和现在对美国都很重要。”
是啊,中美虽然相隔一个太平洋,两国百姓在实现各自愿望的同时,也为对方实现圆梦提供了条件。正如国家主席习近平对美国总统奥巴马解说:“中国梦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梦,与包括美国梦在内的世界各国人民的美好梦想相通。”
美国犹他州金色道钉博物馆一副油画也诠释了同样意思。油画的主角是两名修建铁路的工人,其中一名就是华人。该画题词是:“我们建造了铁路,铁路成就了美国(WE BUILT THE RAILROAD THAT BUILT AMERICA)。”
“华人的丰功伟绩曾因种族歧视而被尘封,但时至今日美国正在修正当年犯下的错误”旧金山市市长李孟贤对我们说。
我们在這一路感受到悲愤,也感受到振奋。如今,铁路华工的功绩在铁路沿线大小博物馆充分展示。加州铁路博物馆里的有关展板多达20个,其馆内最大的雕塑也是反映华工工作的场景。被披露的“道钉”功绩和遭遇,汇聚了社会正义的力量,促成美国国会众议院通过对《排华法案》表达遗憾的决议案。
我们“再寻沉默的道钉“的行动,获得《广东华侨史》编修领导小组及省侨办的支持,在美国也获得了称赞与支持。加州铁路博物馆馆长卡尔,向我们提供了400多兆的电子版史料。有美国的媒体随同我们采访,在报上赞这个题材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华工家乡政府和媒体对这段历史的关注,也令华工后裔倍感骄傲,並唤起了他们对从未回过的家乡之向往,酝酿着组团来一次“寻根之旅“。
而广东省也对此有所作为。省侨办副主任林琳建议:华工的家乡--=江门,利用好华工这个宝贵历史资源,凝聚侨心侨力。包括将华侨历史人物和参与的重大事件编入教材,在五邑华侨广场树立起包括华工之内的华侨人物雕塑。这将让人们特别是年轻一代了解华侨的历史、华侨的贡献,以及“粤侨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