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项自主创新铸就腾飞 港珠澳大桥主体桥梁明日合龙
港珠澳大桥逐渐血肉丰满、筋骨强壮 羊城晚报记者 林桂炎 摄
羊城晚报记者 李妹妍 李国辉
明天,伶仃洋上的“巨龙”伸展腰身,蓄势腾飞——港珠澳大桥主体桥梁将合龙!
在“中国制造”创新发展的驱动下,这条“巨龙”逐渐血肉丰满、筋骨强壮、金鳞耀眼,向世人展露其绝代风姿。
作为涉及粤港澳、涵盖了路桥隧岛等各项工程的跨海通道,港珠澳大桥是中国乃至世界交通业最具挑战性的超级工程之一。如今,随着大桥主体桥梁的合龙,这份世界级的超级“答卷”更有其示范意义:
跨海集群工程建设突破了关键技术研究,参与企业不断创新、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国内顶尖桥梁工程师共同攻坚克难……港珠澳大桥超级工程不仅诠释了“中国首创”的意义,更为“中国制造”登顶世界前列作了最好的注解。
桥梁工程、岛隧工程、口岸建设……中国“建桥军团”通过科技创新战略、人才战略、专利发展战略和走出去战略的贯彻实施,集成了前端设计、材料、工程、装备等一系列产业链,自主创新实力不断增强,专利技术不断增多,创造着一个又一个崭新的“中国标准”。
“小到混凝土的原料,大到各种重型机械装备,都要反复挑选、反复实验、量身定做。”港珠澳大桥管理局有关负责人称,建设者们将桥梁、隧道的建筑科技运用到大桥建设的每一个桥墩、每一片钢梁、每一根拉索乃至于每一米桥面、每一个桥栏,从而形成独特的大桥建造工艺,将建桥工艺做到极致。
早在去年,工程勘察设计大师、港珠澳大桥主体工程初步设计负责人孟凡超接受羊城晚报记者采访时就表示,港珠澳大桥建设响应和契合了“中国制造2025”的战略,摆脱了过去依靠劳动密集型、技术含量不高、作业和生产方式落后的模式,大大提高了参建企业“走出去”的核心竞争力。
“比如说我们钢结构制造的装备,跟老外交流过程中,不用费很多口舌,他们到生产线一看,自然就竖大拇指。各种订单就源源不断地进来了,根本就不需要去公关,很多客户自己上门了。”孟凡超说。
工作人员正在进行施工作业
“转型”
借力“防腐”工程 助推企业转型
超高标准防腐涂装力保港珠澳大桥120年设计寿命
羊城晚报记者 李国辉
防腐、防风、防震——这是港珠澳大桥实现设计寿命120年的三大技术难点。作为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港珠澳大桥桥梁钢箱梁部分总用钢就达42万吨。超高设计标准的防腐涂层就如同这条“巨龙”的“龙鳞”一样重要。
为了达到设计的防腐涂层要求,上海建治科技工程有限公司引进了先进的喷砂及磨料回收、通风除尘、除湿、漆雾及废气处理等系统设备,企业也借港珠澳大桥建设的“东风”,实现了转型升级。
防腐涂层仅有380微米
港珠澳大桥桥梁工程所处的大气腐蚀环境为高盐度的沿海和近海地区,属于最高腐蚀等级类型。针对这一环境,港珠澳大桥涂装采用了长效重防腐体系。
上海建冶公司执行总经理崔海波告诉羊城晚报记者,防腐涂装施工技术工艺采用的是环氧富锌材料,且锌含量从一般工程的70%提高到了80%以上。而厚度上,防腐设计检验要求外表面达到双90%,内表面达到双85%,特别要求厚度不高于总干膜厚度的两倍,这比国家标准缩小了1/3。
“也就是厚度控制在380微米至760微米之间,这是真正的挥枪于毫厘之间。”崔海波说。
防腐涂层属于表面处理技术,防腐涂层是否有效果,关键是检查涂层的附着力,如果防腐涂层很容易就脱落,将无法保证钢箱梁不受侵蚀。
“涂层附着力越强使用寿命越长,环氧富锌等材料的配套使用和高标准的工艺要求可以有效减缓遏制环境腐蚀,大幅度提高桥梁设施的使用寿命。”
相当于涂满万余篮球场
崔海波告诉羊城晚报记者,港珠澳大桥的防腐涂装总工程量约151万㎡,每涂一遍相当于涂满3600个篮球场,需涂5遍,每天相当于要涂1400㎡。
“涂装最大的敌人就是下雨,珠江口长年多雨,可以施工的时间每年只有150多天,要达到工厂化、标准化的理念,就需要全自动化的喷砂和涂装厂房,否则无法在体量大、工期紧的情况下,完成涂装任务。”崔海波称。
以前的工程中,对于除尘、除湿、防爆等具体设备要求并无细化,但港珠澳大桥在招标时就明确了这一方面,这是前所未有的。
“为了达到港珠澳大桥的标准化、工厂化的理念,我们采用先进的除尘、除湿等先进设备,不仅能达到安全、环保的要求,更使得企业的科技、工艺水平得到了提升。”
在打砂喷漆厂房,是众多“变形金刚”似的自动化防腐设备,一改以往“傻大笨”的传统机器和“人海战术”。
借助着港珠澳大桥的建设,参与其中的民营企业也成了中国制造中的“变形金刚”,实现华丽转型,并走向国际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