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大学尹航:英语和你还真有“锚关系”

23.03.2016  18:55

  请听题:

  据不完全统计,笑来老师的那篇《放下你的无效社交》的阅读量,已经累计8000万。你猜“新生大学”公众号的订阅量有多少?

  笑来老师的微博粉丝数为6.7万,你猜“新生大学”公众号的订阅量有多少?

  虽然我不知道,你们给出的两个答案分别是什么,但是我估计前者应该会大于后者,并且大很多。

  为什么会这样呢?还不是因为“锚关系”!

  心理学中有一种锚定效应(Anchoring)。它是指当人们需要对某个事件做定量估测时,会将某些特定数值作为起始值,起始值像锚一样制约着估测值。在做决策的时候,会不自觉地给予最初获得的信息过多的重视。

  锚定效应其实渗透在生活的方方面面。

  就拿你的手机为例吧!你觉得它的价格合理么?当你在考虑这个问题的时候,你在拿它和谁的价格作比较?答案是:iPhone。

  现在的手机只分三种:iPhone,比iPhone贵的,比iPhone便宜的。为什么大家都拿iPhone作为标准呢?一方面是因为它产品确实过硬,但更重要的是,它算是第一款真正意义上的智能手机,也就是智能手机领域的“”。

  我经常能听到人们议论:某某品牌,性价比优于iPhone,才卖XX元。但是很少听到,人们单独议论iPhone的价格合不合理。

  生活中的各种“”轻则能掏空你的口袋,重则可能毁掉你的一生!

  别以为我在说笑,很多人这辈子也没学好英语的原因就是这个“锚关系”啊!这里摘录笑来老师的一段文字。

  高考英语词汇大纲,大约3600个词汇。我们被要求多长时间学会这些词呢?不算小学、也不算学龄前,只算初中高中,那么就是6年。相当于每年学600个词。一年多少天呢?365天。也就是说要是每天背2个单词,那每年还可以有65个休息日……

  这究竟是什么意思啊?

  翻译过来,就是:学外语很难的!你很笨的!就你这德行,一天能背下两个单词就好不错了!

  不知不觉之间,我们信了。我们彻底信了,甚至,连它都成了信念之后还不相信自己已经信了。

  知道自己为什么学不好英语了吧?你都把自己“锚定”成了弱智了,怎么还能指望自己学好呢?

  我们都听过“朝三暮四”的故事,听完后哈哈大笑,说猴子就是猴子,直到有一天心理学家跟我们说,有一种认知偏差叫“锚定效应”……

  这里再展开多说两句。我们之所以很难摆脱“锚定效应”,是因为在大部分事情上,我们只有“相对判断”能力,而没有“绝对判断”能力。在没有比较的情况下,让我们单凭客观信息,去判断一个事物的好坏是非常困难的。

  所以广义上来说,这个“”不一定是第一次出现的那个东西,只要它成为你的比较标准、判断依据,那它就是一个“”。

  就连著名的《经济学人》杂志,在订阅的时候,也耍过这种花招。行为经济学教授Dan Ariely在那本著名的《怪诞行为学》中就给我们展示了一个很好的例子。《经济学人》杂志曾经在网上发布过这么一条征订信息。

  随后他们将其中的第二条撤掉了,只保留了一和三。有心的Dan教授,没有放过这个案例,拿它在自己的学生中做了一回实验:保留和删除第二选项时,同学们的订阅情况如何分布。

当没有第二个选项的时

 

  当我们将第二个选项放回去的时候

  有无第二个选项,会让学生们的订阅倾向发生本质上的变化。我们可以看出,这里的第二项(印刷版)其实就是一个“”,它的作用只是为了让第三项显得物超所值。

  根据我个人有限的人生体验,想要完全摆脱“锚定效应”是不可能的。不过没关系,既然摆脱不了,咱们就看看怎么能够合理运用它。

  如果你将目标设定的非常高,即使最后失败了,你也会失败在别人的成功之上

  这句话,据说是泰坦尼克号的导演詹姆斯·卡梅隆说的。我不知道他说没说过这话,但这不重要。重要的是,这段话给我们展示了,如何合理利用“锚定效应”。

  回到大家最关心的“学英语”问题上。既然我们知道,至今没学好是因为当初被“锚定”在了白痴附近,那么现在要做的就是拔出那个锚,将它投到正确的位置:做一个能够正常使用英语认知世界的人。

  放下你那倒霉的单词书,打开Wikipedia或Google,搜索任何你想知道的关键词,然后一点点读下去。如果遇到不懂的单词,词组就查一查,一次不行就两次。慢慢就会发现,要读懂文章需要的词汇并没有那么多,需要的语法就那么点。最后你会顿悟,甚至仰天长叹:

  原来我是个正常人啊?

  相信我,大部分人都是这么走过来的,你并不孤独!悔恨懊恼之余,更应该庆幸,因为你已经重生了!

  最后,你觉得这篇文章好还是很好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