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城市“居不易”逾万名潮籍大学毕业返乡

29.07.2014  19:45

2014年,将有逾万名潮籍大学毕业生陆续回乡报到,并将在家乡求职就业,展开人生新的旅程。传统的就业观念、较少的岗位选择、相对狭窄的发展空间,又让他们陷入了迷茫。回乡?回乡!

 

  随着“毕业季”的到来,今年,将有逾万名潮籍大学毕业生陆续回乡报到,并将在家乡求职就业,展开人生新的旅程。大学毕业后,回到家乡找工作,已经成为越来越多潮籍大学生的新选择。大城市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职场竞争激烈,使刚走出校门不久的年轻人感到无所适从。相对而言,小城潮州的慢生活、父母亲的陪伴照料,则显得更加可贵。不过,打定主意回乡求职的大学生,也会遇到诸多问题——传统的就业观念、较少的岗位选择、相对狭窄的发展空间,又让他们陷入了迷茫。

潮州体育馆举办了大型招聘会,吸引了不少求职者前来应聘。

  ◆ 现象

   潮籍大学生  回乡潮初现

  近日,在潮州体育馆中举办的一场大型招聘会现场,今年刚刚大学毕业的汤琳,她手里拿着精心准备的简历,不到一个小时,就已经投了好几份。

  毕业于广州一所大学的汤琳,此前曾在深圳某大型企业实习过一段时间。大城市的生活节奏非常快,大街上,每个人都是步履匆匆,办公室里,大家埋头自己手里的工作,有时还不得不加班到晚上,以应对领导不断提出的高要求和新指标。到了周末,自己经常累得蒙头大睡。“实在是不想过这样的生活。”汤琳害怕以后的生活空间都被工作挤压掉,毫无乐趣,于是毕业后主动选择了回家乡。现在,她一心一意地在网上投简历、跑现场招聘会,想在家乡找一份稳定的工作。

  招聘会上,也有部分求职者是在大城市打拼几年后回归家乡的,陈先生就是其中一位。他在广州工作了两年,每月到手工资有五六千元。听起来好像还不错,可是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刨去房租、交通、伙食,如果再跟朋友出去聚餐休闲娱乐几次,经济就捉襟见肘了,有时不得不靠透支信用卡过日子。陈先生说,公司里有不少老员工,干了四五年,仍然攒不够钱买房子,跟别人合租着住,挤在城中村里。

  另一方面,陈先生也考虑到家中日渐年迈的父母。每年只能在几个小长假奔波回潮州,与家人待在一起的时间凑起来还不够一个月。这样的日子久了,陈先生感受身心俱疲。“如果回家乡工作的话,就能够和家人互相照应,压力也就不会太大,生活会过得比较滋润些。”陈先生说。

  近几年,有不少在外读书的大学生,也已经早早地意识到大城市“居不易”的现实,提早规划好未来的职业生涯,准备着一毕业就直接返乡就业。来自人社部门的官方数据显示,回潮州报到的高校毕业生,2011年为6728人,2012年增加至8141人,2013年超过9000人,而今年预计将首次破万人。

  ◆ 观点

  大学生和企业  都应转变思维

  针对近几年大学生返乡就业潮当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潮州市人才管理办公室主任林卫强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就业切忌眼高手低

  以前的大学是精英教育,但随着高校大规模的扩招,已经变为一种素质教育。大学期间,学生们储备的更多是理论知识和基础知识,初入职场,一切都还要从头学起、从简单学起,不能眼高手低。

  根据大概的测算,每年,政府系统、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提供的职位数量大约只占全部职位的三成,绝大多数的就业机会主要由民营企业提供,特别是陶瓷、服装、食品等制造行业,需要大量的技能型人才。所以,针对我市这种就业结构性矛盾,大学生应该转变就业观念,放低身段,到基层一线锻炼,积累经验,逐渐地提升技能水平。同时,还要积极主动地思考,培养创新精神,提高生产的质量和效率。这样,未来才有可能成长为企业的中坚力量,获得晋升机会。相反,如果一毕业就只想做管理者,或者从事轻松简单的工作,这对于个人的职业生涯发展是毫无裨益的。

  企业应该任人唯贤

  对于企业来说,应该规范和完善用人制度,任人唯贤。如今,各行各业的分工越来越细,针对不同类别的岗位,任用具有不同专业的技能人才,才能更加高效地推动工作的开展。对于确实有能力、有潜力的年轻大学生,企业应该给予充分的尊重,并重点进行培养,适当地提供一个平台让他们更好地发挥才能。

  企业不仅要吸引人才、培养人才,还要懂得留住人才。如今的年轻人,找一份工作,会综合考虑工资水平、办公环境、宿舍伙食、员工活动、人文关怀等多个方面。企业应该从软、硬件多个方面加以提升,让员工安稳地留在企业工作,避免因人才流失而影响到企业的正常发展。

  ◆ 观察

   传统观念困扰大学生择业

  越来越多大学毕业生回来建设家乡,对家乡来说无疑是一件好事,那么,家乡又为大学毕业生们提供了怎样的发展平台?

  由于觉得大城市生活成本高、工作压力大,两年前,85后的林先生辞掉广州的工作,回到了潮州。本以为自己好歹读过大学,又有两年广告影视策划的工作经验,在家乡找份工作应该不成问题。后来,林先生跑了一个多月的人才市场,发现创意类的第三产业职位很少,如果勉强选择其他的岗位,则必须放弃自己的专业特长,一切从零开始。无奈之下,他只得暂时进入一家小型家电企业从事平面设计工作,一边维持生计,一边寻求更好的机会。记者了解到,相对于大城市来说,我市民营企业行业类型较少,而且普遍规模较小,能够提代的岗位类型也相对有限,像陈先生这样,回到家乡难以找到专业对口岗位的大学生并不少。

  有些大学毕业生还反映,家乡的就业观念较为传统,许多长辈认为只有进入政府机关、事业单位或者国有企业,有“编制”,才能算得上是一份既体面又稳定的工作,在民营企业“打私人工”好像随时都有可能“失业”。受到这种观念影响,有些返乡就业的大学生,虽然暂时找了一份相对轻松的工作对付着,主要精力却放在了奋战公务员考试上,有的则干脆“脱产”备考。

  在一家陶瓷企业从事行政工作的林小姐就告诉记者,家里人觉得她帮私人老板打工“很没有面子”,经常劝她多抽时间复习,准备参加公务员考试。“父母的话也有一定的道理,民营企业本身就规模小,也较少晋升的空间。”林小姐说,而且潮州的民营企业大多都是家族式管理,重要的岗位都由老板的亲戚把守着,普通员工很难有什么发展平台。

  对于大学生的这种说法,有企业相关负责人却不认同。在市区某家电企业长期负责招聘工作的郑小姐告诉记者,大学生刚入职,一般会安排到基层、车间轮岗见习,他们却往往吃不了苦,有的连三个月都熬不过去。“这样的工作态度,又如何能安排到管理岗位,甚至委以重任呢?”郑小姐反问道。

  而另一位从事招聘工作的佘先生也告诉记者,部分大学生对于上司交代的任务,都是草草完成了事,不愿意花精力去思考如何更快更好地完成这项任务,也不反思自己工作中出现的问题,缺乏积极主动承担责任的精神。所以,他们对于招聘回来的大学生,都会设定一个考察期,只有达到企业要求的,才能最终留下来。

  ◆ 链接

   潮州市人社部门:为供需双方提供沟通平台

  随着一年一度毕业季的来临,潮州今年预计将有超过1万名高校毕业生返潮报到。据市人社部门介绍,今年潮州市生源的应届高校毕业生超过1.5万人,预计回潮州报到的将接近1.1万人,其中约9000人为非师范类毕业生,约2000人为师范类毕业生。

  为了更好地促进就业,人社部门主动联络,主动服务,及时为高校毕业生提供报到和人事代理服务,做好高校毕业生实名制登记和档案接转,及时更新人才需求信息,推荐就业岗位,跟踪回访并对回访情况做好登记,并定期汇总分析高校毕业生就业需求。

  对于离校又暂未落实工作的毕业生,人社部门提供见习基地的岗位,通过细化见习程序、规范见习管理、定期进行核查,确保高校毕业生得到就业实践机会。见习期满后,根据见习毕业生的实际表现和本人意见,由见习基地择优录用。

  人社部门还搭建平台,举办各类大型人力资源招聘会、民营企业招聘周、网络招聘、常设型劳务集市等各种类型劳务招聘活动。仅今年上半年,就举办了147场次的招聘活动,提供就业岗位5.9万个,进场应聘16.9万人次,达成初步就业意向4.3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