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民兵到居委会主任,他说:“西藏的发展变迁,我有发言权”

30.07.2015  16:29

记者来到吉崩岗居委会大院时,看到一位老阿妈正向一位身着深色便装、身材略微发福的中年男子诉说着些什么。老阿妈名叫扎桑,是吉崩岗社区的居民,由于老阿妈年纪大了,耳朵不好使,在交谈过程中扎桑经常会出现说话没声音的现象。即使这样,中年男子仍很耐心地理解老阿妈的话语,并一直在解释着什么。

这位中年男子,就是拉萨市城关区吉崩岗街道办吉崩岗社区党支部书记边巴次仁。

“关于西藏自治区成立以来的发展变迁,我的话也许并不权威,但我有绝对的发言权。”边巴次仁说。

1967年出生的边巴次仁,于1984年参加工作,“我刚参加工作的时候是负责居委会治安的民兵,做过吉崩岗社区居委会秘书、兼任副主任、民兵班长。1990年,我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并担任社区居委会共青团支部书记。”

1996年,边巴次仁通过选举担任吉崩岗社区党支部书记至今。

31年过去了,由群众转变成党员、由基层工作人员变成了社区党支部书记,边巴次仁早已从“吃不饱、干不累”的小伙子,变成了身材略微发福的中年人。

谈起西藏的变化,边巴次仁聊起了好几件记忆深刻的事情。边巴次仁说,自己刚参加工作那会儿,老城区只有八廓街有少部分石板路,每逢下雨的时候,街上到处都是泥巴,人们的卫生意识差,导致了老城区脏乱差的现象十分严重;那时交通很不方便,很多人都是挤“五十铃”牌汽车来朝佛;老城区外来人口多,管理难度大,治安也不好,很多人都住在简易的旅社。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当地人大代表在进行群众走访和征求意见时,老百姓提的最多的三个问题便是小孩的学费问题、住房问题和医疗费用问题。

“从1985开始,把每十年作为一个阶段,西藏的发展就像是在‘跑百米赛’,变化非常大。”边巴次仁介绍说,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社区内落实了合作医疗制度,居民的医疗问题有了极大改善,现在医疗保险制度更是解决了大家的后顾之忧;政府兴修了廉租房,老百姓的住房有了保障,居住环境更是一年比一年强;除了义务教育的落实到位,城关区委、区政府还会帮助每年考上大中专院校的本地困难家庭解决一部分学费。上世纪九十年代老城区经常停电,且居民大院内还共用一个电表,分配电费不均常常导致邻里之间出现纠纷;小孩上户口困难……后来,这些问题也在上级部门的高度重视下一一得到了解决。

拉巴次仁感慨道:“老城区改造工程规划得好,原来杂乱无章的电线全部实现了入地,平坦的硬化路面取代了泥泞的土路,这项工程既美化了环境,又保留了藏式建筑风格的原貌,各项政策的制定和落实也十分到位。”

拉巴次仁问:“你知道西藏自治区成立二十周年时的徽标是什么样子吗?”话音还没落,他又接着说,“虽然那时还小,但我清楚地记得徽标的上面是一个大大的阿拉伯数字‘20’,下面是一条哈达的图案。”

边巴次仁还兴致勃勃地向记者介绍了自己参加“三十大庆”、“四十大庆”时的情形。

“‘三十大庆’时,我才参加工作没多久,政府还组织我们去了布达拉宫广场参加庆典,看到这么大的场面,我们每个人都很兴奋。”顿了顿,拉巴次仁接着说,“‘四十大庆’的时候,我是以一个组织者的身份去的,在那里,我见到了如今的习近平总书记,布达拉宫广场变得更加宏伟了,我也更加成熟了。”聊起今年的大庆,拉巴次仁的言语虽显平淡,但为了迎接西藏自治区五十岁的生日,拉巴次仁今年组织居委会职工和社区居民,对社区内所有的街道进行了多次清扫活动,使整个社区的面貌焕然一新。

吉崩岗社区有贫困户、残疾人、五保户等弱势群体195人。逢年过节,边巴次仁都会带领居委会的同志们为困难群众送去慰问金及大米、砖茶等过节礼品,把党和政府的关怀送到每户家庭,让他们感受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充满希望与阳光,做到一心听党话、跟党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