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第二届国医大师推荐人选情况的公示
经第二届“国医大师”评选表彰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初审,现将我省推荐的禤国维、丘和明、何炎燊等3位同志有关情况公示如下,公示期为2014年4月4—11日。公示期间,有关问题可向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卫生计生委、省中医药局等有关部门反映。
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 联系人:程玉乾 电话:020-83134955
省卫生计生委 联系人:林振达 电话:020-83710056
省中医药局 联系人:孙志刚 电话:020-83804351
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
省卫生计生委
省中医药局
2014年4月3日
禤国维同志基本情况和主要事迹
禤国维,1937年11月出生,1963年参加工作,广州中医药大学首席教授,广东省名中医,享受国家特殊津贴的有突出贡献的中医药专家,当代中医皮肤病学大家,全国老中医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优秀指导老师,广东省白求恩式先进工作者。主要事迹如下:
一、创新中医皮肤病学岭南流派
他主张将皮肤病学科从中医外科学科中独立出来,并逐步形成自身独特的学术体系,创新发展了岭南皮肤病学流派,为该流派的代表性传承人物,其工作室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为国家中医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
任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皮肤科专业委员会首任会长,现为名誉会长,中华中医药学会皮肤科分会顾问,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性病委员会顾问,广东省第十届人大代表,广东省中医药学会皮肤病专业委员会第一任主委等职务。引领科室逐步发展壮大,成为国家级重点学科和国内最具影响力的中医皮肤病专科。科室年门诊量超过30万人次,是全国中医皮肤科门诊量最大的单位之一。
二、致力于中医药理论创新研究
他尊古而不泥于古,创新而不离宗,对中医药皮肤病学术理论的创新与发展做出突出贡献。
丰富了中医皮肤病治疗学说。在皮肤病治疗学上首倡“平调阴阳、治病之宗”、“解毒驱邪,以和为贵”等学术观点。
创新发展了中医皮肤病病机学说。认为中医学皮肤病病机学理应与时俱进,不断发展,建立了特点鲜明的脱发、痤疮等专科,取得显著的疗效。主持的多项课题均获得奖励并发明专利。
致力于中医药理论的基础研究。借助基因组学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中医“证”的研究。发表了一系列论文,指导多项国家级课题的研究,且SLE中西医结合系列研究获得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学技术三等奖。
发展中西医结合皮肤病治疗体系。注重辨证与辨病相结合,推动皮肤病中西医结合学术体系的发展,不断探索着中医现代化之路。
形成了系统的“中医皮肤病外治法体系”。在皮肤病治疗方法上进行创新,中医皮肤病的外治法概括为外用药物十八法、针灸十五法和其他疗法三大类,形成了多本专著,填补了皮肤病外治法的空白。
三、从医五十载 “皮肤圣手”美名传,健康卫士,屡起奇疴
他学术精湛,疗效显著,深受患者爱戴。屡屡让许多沉疴奏奇效,还为中央、省市领导及驻军部队人员的健康保健做了大量工作。被广大患者由衷地称赞他为“皮肤圣手”,蜚声海内外。被评为“和谐中国十佳健康卫士”。
四、医德高尚,大医风骨赢得广泛赞誉
他高尚医德赢得社会普遍赞誉,成为卫生行业医德楷模,获“当代大医精神代表”、广东省白求恩式先进工作者等称号。
五、桃李满天下
他培养的弟子如今都成为中医学界的骨干力量。弟子陈达灿成为广东省中医院院长,担任世界中医药联合会皮肤科专业委员会长等职务,在特异性皮炎领域的研究被列入国家“十一五”课题,并获得了特应性皮炎、足癣两个全国牵头的重点研究病种;卢传坚成为广东省中医院副院长,广东省“千百十”工程国家级学术骨干培养对象,她在银屑病领域的研究被列入国家“十二五”课题;刘巧成为海南省皮肤病医院院长等。禤教授学高德也高,堪称师、范两全。被授予“全国优秀教师称号”、“师德标兵”等称号。
六、为中医而生,献计献策助推中医药事业
作为全国著名的中医药学家和广东省人大代表,禤教授在全国中医药工作厅局长会议、广东省省长在省政府和名老中医代表座谈会上、广东省人大代表会上提出有关提案,提出了许多有针对性的建议,为促成广东省中医药强省战略的形成与实施贡献了力量。
丘和明同志基本情况和主要事迹
丘和明,1936年4月生,1963年7月参加工作,广州中医药大学首席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从事中医药工作50余年。1963年7月广州中医药大学中医医疗系本科毕业,大学学历。1988年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部级有突出贡献专家”,1993年被评为广东省名中医。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建设项目专家,第三、四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第八届全国政协委员,曾任全国中医急症血证协作组组长,中华中医药学会理事,广东省中医药学会副理事长。1984年起先后兼任广州中医学院中医系副主任、主任,广州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副院长、院长;1990年起兼任广州中医学院副院长、广州中医药大学副校长。主要事迹如下:
一、血证研究获国家突出贡献奖
丘和明长期从事血证(血液病)临床研究工作,是全国中医血证现代研究奠基人之一,其学术思想影响深远。1984年起,他带领团队致力开展中医血证研究,先后主持、参与国家级、省部级课题20余项,重点开展上消化道出血、再生障碍性贫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白血病以及其他出血性疾病的中医药防治研究。主持“七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中医治疗血证急症的研究”;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研基金重点课题“辩证论治配合化疗治疗急性白血病的临床与实验研究”、“紫癜灵治疗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临床与实验研究”等项目。
主持的“紫地合剂治疗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研究”,获1987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大科技成果乙等奖”;“紫地合剂的开发研究”,获1997年“国家教育委员会科技进步三等奖”;“血证系列研究”获1998年“广东省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一等奖”等。研制的成药“紫地宁血散”,被批准为国家新药,成为全国中医院急症室必备的中成药之一,是全国最早的血证“产-学-研”结合的典范。
二、积累总结血证(血液病)的中医辨治规律和理论认识
丘和明从事中医医疗、教学、科研工作五十余载,结合现代科学研究和临床实践体会,总结形成“肝不藏血,血证由生”的血证新理念,提出“清肝”、“养肝”、“平肝”、“疏肝”四法并用、从肝肾论治、从火论治等学术观点。临证重视阴阳平衡、扶正祛邪,辨证论治。编写中医血证(血液病)诊疗规范和优化诊疗方案,并结合岭南人群特点,探求岭南血证(血液病)的发病规律,强调养生防病。研制出11种血液病专科制剂,包括紫地合剂、紫地宁血散、紫珠草注射液、生血片、紫癜灵片、活髓片、活髓膏、清毒片、养正片、瘀毒清丸等,临床疗效和社会效益显著。
三、创建省内首个中医血证(血液病)专科
1984年,在丘和明的推动下,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成为全国中医急症血证协作组组长单位。1992年该院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急症(血证协作组)成绩突出奖”。在其带领和指导下,2002年该院成立血液科,成为全国较早、系统开展中医血证及血液系统疾病的临床、教学、科研单位,是广东省中医系统内首家初具规模的、单一专业方向,病房和门诊齐备的血证(血液病)专科,在省内中医同类学科处于领先地位。
四、医德高尚,教书育人,桃李满园
早在上世纪80年代,血证及血液病患者诊治困难,医疗费用高昂,疗效不佳。丘和明心系群众疾苦,耳闻目睹,深感痛惜,决意穷毕生之精力致力中医血证及血液病的研究。其医德高尚,深受尊敬和爱戴。
历年主编《血证要览》、《中西医结合血液病治疗学》、《中医内科学》等专著,参编《实用中医内科学》等著作。主编《中医内科学》1996年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优秀教材二等奖” ,1982年获广东省高教局“高校优秀教师奖”,1985年获“高教战线先进工作者”。积极倡导并创建全国中医学专业七年制长学制医学教育模式。先后培养了博士研究生23名,硕士研究生10名,培养学科带头人、学术带头人、学术继承人、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等8名,其学术影响对中医血证及血液病工作者影响深远。
何炎燊同志基本情况和主要事迹
何炎燊,1922年11月出生,1942年参加工作,现为东莞市中医院主任中医师、教授,东莞市中医学会终身名誉理事长,全国著名中医临床家,广东省名老中医,第一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传承工作指导老师,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主要事迹如下:
何炎燊自学成医,从医至今已逾70年,其学术上博采众长,兼收并蓄,不拘一格,经70余年临床实践,创立了肝、脾、胃并重的脾胃学术思想,总结出“伤寒温病融合论”、“霸道王道分施治”、“古方今用巧化裁”等行之有效的临床经验,为岭南温病学派的主要发扬者。他在东莞多次发生疫情时,都能深入调研,及时献方施药,是的疫情得到有效的控制。他还勤奋著述,发表论文,出版专著,致力于中医教学,人才培养等工作。他为中医药事业做出的贡献,受到了各级领导部门的肯定及群众的赞许。
1942年,何氏开始以术问世,挂牌行医。他常记其师的教诲,兢兢业业行医,坚持按良医的标准要求自己。他待病人不分贫富贵贱,一视同仁,尽心诊治,对贫困者更会有赠医送药之举。经其诊治的病人不仅信任其医术,更赞许其医德,使何氏行医不久即享誉盛名,成为东莞中医界的代表人物。
1968年何氏开始主持中医院住院部的工作,任县科研组长,并负责学徒班的教学,一身兼任医疗、科研、教学三大任务。他上午查病房,下午看门诊,到中医班讲课带教,搞中医药科研,撰写学术论文等。工作虽艰,何氏却认为这是愉快的工作,且乐此不疲,工作年复一年,逐渐两鬓披霜成叟。
何氏行医期间,经历了多次省市乃至国内流行病肆虐的挑战。在东莞地区抗击麻疹大流行、非典、禽流感、甲流的战役中,都能看到何氏的身影,而且发挥了重要的主导作用,其影响更是遍及省内外。
在非典时期、甲流肆虐期间及基孔肯亚热流行期间,何氏第一时间站出来,分析时节气及病情特点,为防止疾病大流行提供了预防与治疗的意见。他还登上讲坛,向全市的卫生工作者传授了自己的防治经验。他的各种流行病防治方在临床上取得了很好的疗效,医院根据其方配制了近两万袋中药汤剂为广大市民提供了有效的预防措施,他还开创了全国使用中医药防治甲流的先河。
经过工作学习积累,何氏逐渐形成了独具特点的学术经验。他学识十分渊博,除了博览中西医著外,还旁及古文、诗词、史、地、理、化各方面,对各中医流派,不存偏见,临证精思明辨,撷采其长,为已所用,处方运药,体现出其“伤寒温病融汇论”、“霸道王道分施治”、“古方今用巧化裁”的学术特点。
何氏不满于自己学习历代中医学术的精华,他更致力于将自己临床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后一代。
1959年,在县政府的支持下,何氏开始举办中医学徒班。他采用半日分散从师,半日集中上课的方法教学,将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这种教学模式得到了当时国务院文教办公室主任张际春、省卫生厅何俊才厅长的充分肯定,并予以推广。至1976年的17年间,他共举办了四届中医学徒班,一届中医赤医班,两届西医学习中医班,培养中医、中西医结合新生力量230余人,为东莞乃至广东中医药事业做出了莫大贡献。1991年,何氏作为全国第一批师承工作的指导老师,将其学术经验倾囊授予其弟子刘石坚,现其弟子已是全国第三批师承工作的指导老师之一。
近年来,东莞市中医学会在何氏的支持下,举办了多次何炎燊学术经验的学术活动,将何氏的学术思想研究成果进行继承推广及创新,使之更广泛地应用和传播。
何氏勤于笔耕,发表了62篇论文,35篇学术报告,出版了《常用方歌阐释》、《竹头木屑集》、《何炎燊临证试效方》等7本专著,为振兴中医竭尽绵力。
现年何氏92岁,虽已是耄耋之年,但仍伏枥驽骀,壮心不已。长期劳累工作,致其视力模糊,搀扶行走,但他依然没有离开临床一线的工作岗位,坚持每周上班三个上午。他认为,共产党人,虽有残年,但无闲年,只要党和人民需要,只要一息尚存,定当战斗不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