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届闽方言学术研讨会在韩山师范学院举行

28.12.2015  18:47

 

12月26-27日,闽方言研究最高水平学术会议——闽方言学术研讨会在韩山师范学院举行。暨南大学詹伯慧教授、厦门大学李如龙教授、台湾中山大学张光宇教授、台湾清华大学董忠司教授等著名语言学家齐聚韩园,展开对马来西亚、台湾、广东和福建等地闽语的音韵、词汇、语法修辞等领域的学术讨论。来自法国、日本、马来西亚和港澳台地区,以及广东、福建各高校、研究机构从事闽方言研究的7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韩师党委书记王晶,校长林伦伦教授,副校长陈树思教授出席研讨会开幕式。

 

王晶书记致欢迎辞,对闽方言学界的鸿儒硕学莅校指导表示衷心的感谢。王书记简要介绍了韩师悠久的办学历史以及近年来突出的“潮学”研究成果,认为会议的召开对于促进学校在区域方言与文化研究工作、重点特色学科建设等方面将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暨南大学著名方言学专家詹伯慧教授致开幕辞。他指出,闽方言的研究无论是研究人员的规模和数量,研究内容的广度和深度,研究成果的丰硕和精彩程度,一直都在各汉语方言中遥遥领先,十分突出。对于闽方言今后的研究走向,詹教授提出要抓紧抓好填空补缺、比较研究及“大闽语”等工作,从而达到在现有基础上继续前进,不断取得新成果、不断登上新台阶的目标。

林伦伦校长,暨南大学甘于恩教授与韩师陈佳璇教授分别主持两阶段学术报告会,李如龙教授作《说闽》报告,张光宇教授作《闽语定义与闽南话特点》报告,朱晓农教授作《泰语声调链移研究》报告,董忠司教授作《台湾澎湖“偝巾”(“被仔”)的语言变体分布和时空演变》报告。甘于恩教授作《粤东闽语声调的地理类型学研究》报告,严修鸿教授作《连城全境及邻县相关乡镇方言中儿子一词的地理分布》报告,施其生教授作《从闽南方言的重叠看汉语“形态”的特殊构成机制》报告,陈泽平教授作《〈闽都别记〉的给予义动词及其语法化序列》报告,陈晓锦教授作《东南亚潮州话词语的借出与借》报告。

会议共收到学术论文70余篇,既有对闽方言本体的研究,也有对闽方言应用的探讨。对闽方言的特征语、口语或歌谣中所体现的方言音系、方言语法,或以此阐述方言历史源流与演变、方言的分布与传播,探讨方言的内涵和演变,揭示方言与族群的关系,展示方言蕴含的文化内涵。会议期间,与会人员分语音、词汇语法两组就提交论文作主题发言,并进行了小组研讨。

 

27日上午,研讨会顺利闭幕,林伦伦校长致闭幕辞。他说,本次会议有国内外方言学的一流学者出席,所征集论文数量多、质量好,学术报告及研讨精彩纷呈,是一场高端的学术活动。研讨会取得了多方面的积极成果, 并将有力地推动闽方言的研究。

 

据悉,闽方言学术研讨会每两年召开一届,本届会议是第14届,前13届会议分别在闽、粤、港和台等地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