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幕依赖”低龄化,别让孩子变“屏奴”
▲
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移动终端兴起,互联网触角无处不在;网上交友、购物、玩游戏,伴随“移动互联网”成长的孩子日渐养成“不移动”的生活方式,他们的课余生活仿佛是在电视、电脑、手机等不同屏幕间切换。
调查显示,4至6岁的城市儿童有一半会上网;将近八成的未成年人使用移动终端上网……专家指出,“屏幕依赖”低龄化可能会影响孩子们的身心健康,有关方面应加强对其上网行为的引导和监管。
四五岁就上网,未成年变“屏奴”
“我最喜欢玩‘切水果’了,学说话的‘Tom猫’也很好玩。”今年5岁的亚哲从幼儿园回到家的第一件事就是捧起ipad往沙发上一靠,玩上个把小时。
与亚哲一样,伴随着电子产品成长的“00后”孩子已成为互联网的“原住民”。《城市儿童生活形态与消费状况(2012-2013)市场调查研究报告》显示:4至6岁孩子中,约有53%会上网。
今年7月发布的《第六次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状况调查报告》则表明,高达97%的被调查未成年人触网,近八成未成年人曾使用移动终端上网,且每天使用移动终端上网的比例高于电脑上网比例。报告称:“未成年人的互联网阵地正逐步从传统互联网向移动互联网转移。”
儿童研究专家孙宏艳指出,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的流行,大大提前了未成年人“触网”和“触屏”的年龄。
“使用手机等移动电子设备上网,未成年人更容易上瘾。”孙宏艳调查发现,未成年人使用手机等上网聊天、玩游戏的时间更长。
北京回龙观医院心理治疗师魏晨曦说,手机、平板电脑的触摸屏便于低龄儿童操作,既能激发孩子的探索欲望,又能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很少有孩子能抵挡得住诱惑;再加上如今家庭绝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在家孤独、无聊,很容易产生“屏幕依赖”,以至于成了“屏奴”。
过于依赖网络,不利身心健康
人们通过互联网很容易获取信息以及满足生活需求,于是就懒得动脚迈出家门。“宅”由此成为移动网络时代的一种标志性生活方式,这种环境下成长的儿童青少年也不例外。
一项调查显示,三分之一的孩子每天户外活动不到1小时,大部分时间“宅”着;节假日超过一半的孩子在电视、电脑等各种屏幕前呆2小时以上。
“网络是个双刃剑。”艾索儿童研究咨询公司总裁李露凌告诉记者,他们的研究表明,网络会让儿童增长见识、提升学习能力,但也会影响儿童身体体质、社会沟通能力,甚至诱导未成年人做出错误行为。
教育部的《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显示,我国学生肥胖和超重检出率增加,视力不良检出率也在持续上升。
“迷恋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设备后,现实人际交往淡化,社交、语言表达能力会退化,孩子沉浸于网络虚拟世界而回不到现实生活中,跟父母沟通都困难。”中国疾控中心精神卫生中心、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儿科教授贾美香说,近几年因玩手机、电脑上瘾前来就诊的患者数量逐年上升,其中大部分都是交流沟通障碍。
互联网的发展,带来了“信息爆炸”,移动网络终端则使这些信息碎片化。“第六次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状况”调查组专家认为,碎片化是社会快速发展的结果,但对未成年人而言,一方面不利于良好习惯的养成;另一方面不利于形成批判性、理性化、系统性的知识体系,对人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判断能力构成挑战。
网络诱惑充斥,亟待加强监管
李露凌认为,网络是现代社会生活中的重要部分,上网是现代社会人必备的技能,孩子无论是在现在的学习或生活,或是未来的工作,都离不开网络。
但她也同时指出:“现在的网络环境确实不适合孩子,充满了诱惑。”
如何帮助一些孩子摆脱“屏幕依赖”?专家指出,“适度上网是关键,家庭监管很重要。”
对于年轻的家长来说,应该掌控孩子使用电子产品的情况,并对其上网行为进行有效管理,限制浏览某些内容;同时还要合理安排一些户外活动,通过现实生活降低孩子们对屏幕的依赖。
政府部门应该制订相关法律法规,对网站及网游进行分级,鼓励开发适合未成年人的网络应用产品和特定服务。
企业要承担社会责任。如电脑手机厂商在向未成年人用户出售产品时,必须为监管未成人上网提供便利,如删除网络浏览等功能;运营商应当为儿童设定网络绿色通道,如为儿童设定特殊的网页导航以及搜索引擎等。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网络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