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歌剧《客魂·家风》台前幕后的那些事儿

09.11.2014  11:11


图为《客魂·家风》剧照。(连志城 摄)

  ●本报记者  郑炜梅

  山歌剧《客魂·家风》自9月公演以来,一直在反复修改、打磨,以期以最好的状态呈现在观众眼前。作为市客家山歌传承保护中心最新排练的剧目,该剧目将参评第十二届广东省艺术节。

  我市素有“山歌之乡”的美誉,山歌在我市有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群众基础。而山歌剧则是一个扎根于客家人文土壤,博采众长成长起来的新兴剧种,擅长以小见大,刻画生活中的各色人物。因此,以客民大迁徙为背景,演绎了客家先民从中原一路迁徙至岭南的《客魂·家风》是我市第一次用大型山歌剧形式反映客家人的迁徙故事。

  用山歌剧反映客家人大迁徙这一厚重的历史题材非常不易,无论是剧本创作还是剧目导演。“山歌剧在舞台上呈现时间有限,《客魂·家风》演出时间约2个小时,在2小时里要表达出迁徙过程中的艰辛、坚韧是不容易的。”该剧总编剧、国家一级编剧林文祥说,作为土生土长的客家人,他创作该剧的初衷是“责任”。从2011年开始着手创作后,他就一直在不断“推倒重来”的路上,从初稿到定稿前后更改了数十次,耗时近三年。“不断推倒重来是在思考怎样才能更好突出主人公在迁徙途中的爱恨情仇,将客家人的崇文重教、坚忍不拔等性格特征融入其中。所以创作这部剧非常不容易,在这部剧花的精力是我创作其他剧目的六倍。”林文祥说。经过反复修改、打磨,几易其稿,《客魂·家风》在今年初基本定稿,剧目开始进行排练。

  看过《客魂·家风》的观众都知道《客魂·家风》不仅剧目精彩,现场效果也非常出众。该剧由曾多次获得文化部“文华大奖”和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的王佳纳导演,现年70岁的她为了导好这部剧,在近半年的时间里每个月在梅州、广州之间往返至少一次,与各方思想碰撞后兴之所至,她与林文祥便在现场创作。她坦言,对这部剧她倾注了非常多的心血。

  俗话说“好马需得配好鞍”,完美的舞台效果还需要演员们用扎实的演技将人物性格刻画出来。该剧启用了青年演员潘锡岳、谢曼丽等搭档“老戏骨”杨苑玲、曹艳常等。对舞台上的老、中、青三代演技的迸发,导演王佳纳给予了充分的肯定。“演员们经过不断深化对人物的理解,现在演员们在舞台上收发自如,一颦一笑都表达了人物内心的情感。我对他们的表演非常满意。”她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