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论]周俊生专栏:山西煤炭“救市”的方向应是压缩产能

17.05.2014  15:39
摘要:经济增速下行和经济转型的推进,正对一些以传统的能源生产为发展引擎的地区形成巨大压力。煤炭大省山西省今年一季度的G D P同比增幅仅为5.5%,位列全国倒数第三,煤炭市场的长期低迷成为影响山西经济增长的“罪魁祸首”。

        经济人

        周俊生专栏

        经济增速下行和经济转型的推进,正对一些以传统的能源生产为发展引擎的地区形成巨大压力。煤炭大省山西省今年一季度的G  D  P同比增幅仅为5.5%,位列全国倒数第三,煤炭市场的长期低迷成为影响山西经济增长的“罪魁祸首”。有媒体报道称,山西省准备再次出台煤炭救市“17条”新政,这是继去年省政府出台煤炭救市“20条”后,政府准备再次出手,用行政手段来拯救陷入危机的山西煤炭行业。

        山西作为我国的一个产煤大省,在过往一二十年里,曾经以煤炭兴省,成为在全国工业生产中居重要地位的能源大省,不仅国有煤矿成为省内的利税大户,更重要的是,遍地开花的民营煤矿也使山西涌现出了引人注目的“煤老板”,他们发了大财以后,在北京等大城市团购豪宅,出手数亿嫁女都成为轰动全国的大新闻。煤炭在山西因此被贴上了“煤炭黑金”的标签,山西躺在煤炭上,就像躺在黄金上。

        但是,经济转型的推进,终于使山西煤炭的好日子走到了头。从去年开始,山西煤炭的销售量就急剧下降,尽管山西省政府去年7月已经出台了“救市”政策,但并没有改变这种状况,全省煤企亏损总额达到169.6亿元。到了今年,市场恶化状况愈演愈烈。一季度全省煤炭销售收入947亿元,同比下降21.3%,全行业实现利润仅有8亿元,同比减少52.13亿元,下降86.6%,而每吨煤的市场售价则下降了69.92%。

        山西煤炭业的恶化自然让山西省领导坐不住了,报载,李小鹏省长曾经亲自前往五大电企推销山西的煤炭,在去年的“救市20条”中,主要内容包括“暂停提取煤炭企业矿山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和煤矿转产发展资金”;“对省内实施煤电联营、煤电一体化和签订煤电长期合作协议等的发电企业,给予发电指标倾斜,鼓励其节省运力,节约成本,清洁高效,就近用煤”等措施,而据媒体披露,今年的“救市17条”,大体上不过是去年措施的重申。但是,这些措施不过是将行政手段用于市场,它在山西省内或许能够产生一定的作用,但一旦走出省界,又有谁能听它的呢?

        因此,对于山西来说,煤炭“救市”从扩大市场销售来着手,已经基本上很难有所作为,更有价值的应该是坚决压缩日趋膨胀的产能。据山西省煤炭行业提供的数据,截至今年3月底,山西全省煤炭企业存煤3380万吨,比上年同期增长87.2%。这是一个可怕的增长速度,只要这种增速不变,它将使山西省政府在扩大煤炭销售方面的任何努力都化为乌有。因此,山西省政府更要做的决不是继续使用手段“救市”,让已经高度过剩的煤炭产能继续扩大,而是应该痛下杀手,坚决淘汰过剩产能。

        习近平总书记最近在河南考察时提出,我们要增强信心,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总书记关于经济发展“新常态”的表述,对于我们准确认识我国经济目前的状况,提供了新的思路。当中国经济步入一种“新常态”之后,随着经济转型的推进,特别是随着投资扩张的冷却,作为传统能源的煤炭的好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即使是对于用煤大户发电行业来说,在国家积极倡导新能源的背景下,风电、水电、光伏发电将更受政策支持,而依赖煤炭的火力发电则在压缩之中。再则,煤炭市场已经高度放开,国内沿海地区的很多用煤大户更倾向于使用海上运价便宜的进口煤,这使只能依赖陆路运输的山西煤炭已经很难有竞争优势。山西省政府对此必须抱有清醒的认识,再也不能指望依赖政府“救市”手段来让山西煤炭走出困境。

        山西的煤炭从“炙手可热”到如今的“冷若冰霜”,这个过程其实是中国的经济发展模式转变的一个缩影。中国再也不能靠吃尽子孙饭的手段来赢得一时的“G  D  P狂欢”。其实,现在山西煤炭的遇冷,对于山西来说未尝不是件好事。以前人们说起山西,总是会想起郭兰英唱的《人说山西好风光》,但煤炭业的泛滥已经使这支流传了几十年的歌无法继续唱响。对于山西来说,现在决不应该凭借行政手段来为过剩的煤炭产能提供延续生命的能量,而是应该让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让超出市场需求的那些煤炭产能自行淘汰,通过大规模的行业转型让山西喘一口气,让山西重新展现出“杏花村里开杏花”的好风光。

        当然,对于政府来说,压缩产能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在煤炭高产能的背后,是一支蔚为壮观的煤炭产业大军,压缩产能意味着将出现大量失业人群。从这一点说,与其研究煤炭“救市”,还不如认认真真地研究积极推进产业转移,将目前用于煤炭行业的优惠政策用到转移后的其他产业上去。(作者系财经评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