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委书记王儒林入晋一年:反腐与经济双重发力
中新社太原9月8日电 (宋立超)一年前,原吉林省委书记王儒林“临危受命”接任山西省委书记时,面对的是该省“塌方式腐败”和“煤炭寒潮”下的 经济 下滑;一年后,在以王儒林为首的新任山西省委常委班子的努力下,反腐工作持续推进,多种战略刺激经济潜能,一个新山西正在逐渐“涅槃重生”。
“拍蝇打虎,官场重建,山西政治生态正在恢复清明;提‘三个推进’,抓‘七大产业’,山西经济发展新思路已经明朗。这一年,‘旧’的山西正在瓦解,‘新’的山西正在形成。”8日,山西省政协委员、山西 财经 大学MBA教育学院院长、教授卫虎林说。
2014年9月1日,王儒林正式接替袁纯清担任山西省委书记。是时,山西有7名省部级高官被调查,成为中共十八大后省部级高官“落马”最多的省份。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刘云山赴山西出席当天的领导干部大会并讲话。刘云山指出,山西省的政治生态存在不少问题,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形势严峻。中央高度重视山西存在的问题,高度重视山西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决定对山西省委班子作重大调整。
当时的王儒林被媒体称为“救火队长”。如何“救火”成为舆论关注焦点。王儒林到任后,“净化政治生态,实现弊革风清,重塑山西形象,促进富民强省”口号的提出彰显着他对“怎样改变山西”的方向。同时,他提出惩治腐败、狠刹“四风”、打黑除恶“三个高压态势”,三个相辅相成的措施直指官场整治;提出以依法确定权力、科学配置权力、制度约束权力、阳光行使权力、合力监督权力、严惩滥用权力为内容的“六权治本”,强调“把权利关进笼子里”。
“山西的腐败问题源于对权利制约和官员监督的缺失。王儒林提出的‘六权治本’正是切中了根源,是中央提出的权力清单、责任清单、负面清单制度建设在地方上的具体落实。”卫虎林如此解读。
强力反腐和制度建设因此成为王儒林整治山西政治生态的两个重要手段。“三个高压态势”下,一年来山西全省共有1.1万余名党员干部受处分,下辖11个地级市中有7名党政一把手“落马”,反腐成绩令人瞩目;“六权治本”在全省推行后,权力边界清晰运行规范,腐败空间大为压缩,从源头上形成了官员“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局面。
除了反腐倡廉工作,王儒林需要面对的另一场“火”还有当前承受巨大压力的山西经济。近年来,中国煤炭大省山西告别煤炭扩张期,承受着资源型经济由“一煤独大”向多元发展艰难转身的阵痛,经济发展速度明显放缓。在2014年中国31省区的GDP成绩单中,山西的增速位列倒数第一。2015年上半年,山西2.7%的GDP增速在中国位列倒数第二。
“当前山西经济总体上延续了去年以来速度放缓、持续下行,经济增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经济发展仍然处在最困难的时期。”山西省长李小鹏在8月29日与58家中央企业座谈时说。
面对经济困局,山西连续出台一系列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的政策措施,包括推出36项全面扩大开放举措,推进“六大发展”等。值得注意的是,山西接连提出要实现在 金融 振兴、科技创新、民营经济三方面的突破。而每次推进大会,王儒林都要作长篇讲话,亲自提出要求和部署。
记者注意到,在三次推进会上王儒林均提到“转型发展、全面发展”。对于煤基型产业工业增加值占全省工业增加值80%以上的山西省来说,这三方面均有短板,王儒林将之视为山西摆脱“一煤独大”、改变经济下行局面的“突破口”。
有舆论认为,当前的山西已经不是人们眼中“醋”、“产煤大省”及“人文历史”等一贯形象,取而代之的是“塌方式腐败”和“经济下滑”。而王儒林主政山西后的任务,就是改变外界对山西形象的现有认识。
“市场更加开放,规则制度更加健全,一年来,改变正在发生。”做为长期关注山西发展的学者,卫虎林对未来充满期待,“通过几年努力,有了规范的市场,有了负责任的官员,山西定能实现形象上的逆转,未来指日可待。”(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