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9岁华裔资助贫困儿童 孩子叫他伍爸爸
伍尚文老师奔赴山区看望受资助的孩子。受访者供图
八年来,每逢寒暑假,他都去山区寻找需要帮助的学生
东莞时间网讯 每逢寒暑假,一位背着背包、满头银发、晒得乌黑的老人都会奔赴山区,寻找需要帮助的贫困学生。八年来,受他资助和领养的山区贫困学生达到十多人,不少都已毕业走向社会。
这位老人,就是光正实验学校国际部的马来西亚籍华裔教师SIAKAP,中文名叫伍尚文。他是剑桥大学硕士生,今年69岁了,还身体力行坚持他的“草根”爱心助学梦。今年暑假他已经安排好了,要去安徽大别山,看望大山深处的孩子们。
剑桥大学硕士生,弃高薪来莞从教
“我是土生土长的马来西亚人,但我的根在中国。”伍尚文说,他祖籍海南,祖辈移居马来西亚。伍尚文在马来西亚出生成长,英国求学,毕业于英国剑桥大学,拥有三十五年高级数学的教学经验。
伍尚文虽是马来西亚人,但中文说得很溜。“因为我从小就受中英文教育。”伍尚文说。
拥有英国剑桥大学硕士学历的他,曾有一份体面的工作,在某发达国家的石油公司担任高级工程师。“1990年的时候,我每个月拿到的薪水是8000美金,换算成人民币约4万元/月。”伍尚文说,但他依然想圆自己的教育梦。
2007年,伍尚文放弃高薪漂洋过海来东莞从教。在他的字典里,没有“退休”一词,上课、辅导学生乐此不疲。
八年千里捐资助学,视山区孩子为己出
爱心助学的想法,源于2007年的暑假。
那次,伍尚文到广西一处偏远山区。他偶然看见一个小女孩光着脚丫在路上放牛,便好奇地上前询问她为什么没去上学。得知女孩父亲因重病去世,母亲改嫁,仅与奶奶相依为命时,伍尚文震惊了。他来到孩子家里,找到老奶奶,掏出仅剩的500元,嘱咐奶奶一定要让孩子进入学校读书。
“我是做教育的,希望自己有生之年,尽最大努力帮助孩子们重返校园。”伍尚文说。从那以后,他每到寒暑假就奔赴山区,有次国庆假期,他也收拾行囊远赴山区。
2008年,伍尚文从《美国国家地理杂志》上看到贵州黎平地扪侗寨的图片,被当地少数民族的艰苦生活震撼了。他乘车前往,领养了村里一对侗族小姐妹。每月,他都给姐妹寄去一千元生活费,至今已经七年。现在姐姐上高中了,妹妹也快上初中,两姐妹现在可是她们村寨里文化程度最高的人。
“我资助的山区学生都是自己寻找到的。我要亲自到山里,帮助那些真正有需要的贫困孩子。”选择资助对象,伍尚文有他的想法。有次在贵州省榕江县,一位布依族少女站在桥边,面前铺着一张白纸,上面写着她妈妈做手术缺钱,可家里没钱为母亲治病。她的成绩很好,英文更是突出。伍尚文现场掏出旅游手册,请这位女孩念英文,又到女孩家实地考察。确认情况属实后,伍尚文马上给予她5000元的现金资助。
每月,伍尚文都会分别给受助孩子一千元,帮助他们继续学业。至今,已有九个贫困孩子在他的资助下完成学业,还有四五个正在求学。“我终身未婚没有子女,这些山区的孩子就是我的孩子。”伍尚文每次去山区,都有回家的感觉,孩子们也亲热地叫他“伍爸爸”。
对自己吝啬,助学却十分大方
在学校里,国际部的学生都知道,毕业时校服可以交给伍尚文。因为,他要收集毕业生的校服、书包,寄给山区的贫困孩子。
“我跟国际部的毕业生说,你们有幸生活在富裕家庭,可是山区的孩子连套校服都买不起。你们毕业了,可以把校服送给他们。”伍尚文说。
在中国多年,伍尚文连上海都没去过。为何不去大城市旅游,而选择坐火车、汽车往山区奔波?伍尚文说山区的孩子更需要他。
光正实验学校国际部执行校长张福才说,之前也觉得奇怪,SIAKAP的衣服总是那几件,很少看他穿新衣服。每次放完寒暑假,都会看到伍尚文背着包,晒得乌黑走在校园里,问他是否回马来西亚了,他却说不是。最近知道伍尚文的助学事迹后,张福才才恍然大悟。
“我这个暑假已经准备好了,要去安徽省大别山看望那些深山里的孩子。”伍尚文说,等他真正老得干不动了,就回马来西亚,组织更多人继续资助山区里的贫困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