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6岁才开口叫妈妈,如今是广州自闭症群体宣传大使

01.06.2020  10:12

大洋网讯 每年5月的最后一周是广州未成年人保护宣传周。今年,韦一担任未保周自闭症群体倡导活动的宣传大使,这个6岁才第一次开口叫妈妈的孩子,进入市少年宫特殊教育部后,学琴5年就过了钢琴10级,作为广州友好使者赴美加和法国等地演出,人物肖像素描画登上珠江新城地铁站……

一哲妈妈李若兰说,儿子是在学艺术后才慢慢走出封闭的世界,能够和别人沟通,现在还会和妈妈争辩自己的身材。这是多少自闭症家长的希望,不过他们未必都能“抢到”这份幸运,市少年宫的特殊教育项目,去年提供2500个学位名额,一推出就被“秒光”。少年宫方面希望,培训一批大湾区特殊教育的“种子老师”,让他们回去各地“发芽”。

6岁才开口叫妈妈

李若兰记得,韦一哲刚出生的时候,护士们称赞他是医院里最漂亮的小孩。可越到后来,她越发觉得“孩子难带”:晚上睡不着觉、吃饭不会咀嚼、迟迟不开口说话、和外界不在一个频道……她焦头烂额找到医院,医生告诉她,这是典型自闭症,终身不治。

那是2000年,李若兰是一名口腔科医生,可“自闭症”对她而言就像一个陌生的世界。后来,一哲4岁了,仍不会叫“妈妈”,和同龄人的差距越拉越大,多次被幼儿园退学,“就像处在一个密闭的房间,眼神空洞洞的,找不到东西”——李若兰决定——要给一哲找出路。

一哲6岁那年,李若兰得悉广州市少年宫有面向特殊孩子的课程,试着把儿子送过去学绘画。也是那一年,他第一次开口叫“妈妈”。但李若兰说,和过往进入陌生环境一样,一哲一进少年宫就非常抗拒,依旧和外界不在一个频道,这个还不是韦一哲的转折点。

他不是艺术天才

韦一哲哭个不停,出去逛了一圈稍微平静,回来坐下几分钟又闹着要走,半年都还是坐不住”。提起韦一哲进入少年宫的头半年,李若兰依旧印象深刻,当时老师们极大的耐心,让一哲坚持了下来,过了一个多学期,他终于可以静下来画完一张稿纸了。

不少人对自闭症不了解,以为这些孩子都有超出常人的艺术天赋。“一哲不是艺术天才。”李若兰一再说。别的小朋友都能完成一幅画的时候,一哲还只是在画线条,甚至只有直线,她还问过老师,是不是孩子的手部功能有什么问题。好久之后,一哲的画上才开始出现圆形。

带来改变的,是音乐……贝多芬、莫扎特,还有少年宫的彭小波、李澄、廖一柱、徐一植等老师都在后来,走进了他的世界——艺术悄悄然打开了一扇窗。后来,韦一哲总会说,自己的目标就是——成为艺术家。

话开始多起来了

学了3年画画,一哲开始接触音乐。“他从小就对声音敏感,我在客厅看电视,他会从房间冲出来关掉。”李若兰说,不过,有一次她放了一首童谣《歌唱二小放牛郎》,一哲竟然安安静静地听,听着听着还流眼泪了。

音乐能触动他的内心。”机缘巧合之下,家里腾出一间琴房,李若兰好不容易找到一位同事的爱人李老师,愿意教韦一哲弹钢琴。和别的小孩被动去上兴趣班不同,一哲是真心喜欢艺术,特别是音乐。这个最初根本坐不住的孩子,后来竟然可以一天练琴8个小时,甚至到深夜。

一说要去上课他就开心,即便晚上在少年宫排练到9点,之后还要到老师那里继续练琴,他却仿佛依然乐此不疲。”李若兰说,韦一哲话也多起来了,会模仿老师说话,能够逐渐和别人沟通。也因为出外学钢琴,各种生活技能更是渐渐跟上,可以一个人去上学,上完课回家竟然主动问妈妈各种问题。

他还会给老师surprise

一哲14岁开始,李若兰放手让他独自出行,有事就手机联络。“他认路特别好,走丢了能自己找回来。”经过的地铁、立交桥、超市货架,还成为了一哲绘画创作的灵感源泉。“艺术是他的生活必需品,他起床第一件事就是打开钢琴摸摸键盘,睡前必须弹奏一曲。虽然一哲没有一起玩耍的朋友,但他有贝多芬、门德尔松、格里格,音乐是他的灵魂伴侣。”李若兰说。

接触艺术之后,一哲的创造潜能被慢慢挖掘出来。小时候绘画只是单纯的临摹填色,渐渐地他可以把眼中的世界带到绘画作品中来。他画的人物肖像,曾经在珠江新城地铁站展示。近几年的“快进人系列”,就是美术老师讲解世界名画之后,一哲吸收创作出来的作品。

少年宫的彭小波老师,2015年开始教一哲音乐,在此之前他没有接触过自闭症学生。“我不想区分哪一个学生是特别的,我分不出来。”来自法国的他说,“有时候他会给我surprise(惊喜),本来准备了一节课的内容,别的学生要一步步来从1到5,但像一哲这样的孩子可以1直接到5,这也让老师感到压力。

过去种下的希望发芽了

2016年,一哲作为雨后彩虹艺术团的一员,到加拿大、美国巡演,2017年又到法国、瑞士演出。一同前往的彭小波老师和国外的音乐老师交流,“他们都觉得一哲不错,有音乐的感觉,他们也在教自己的孩子,自己孩子没有这个感觉”。

今年就要23岁的一哲,有点像个专注在自己世界、大大咧咧的孩子,摄影记者在旁拍摄,他抱着自己的画作完全“无视”镜头。别人的问题,他未必有问必答,但回答起来都是脱口而出,且语速飞快。最喜欢自己哪一幅画?“全部都喜欢!”只能选一张呢?“全部!

坐到钢琴前,用音乐“说话”的一哲,仿佛变成另一个人。倚在旁边的彭小波老师,在琴键上给出一段旋律,一哲不假思索就能围绕这个主题展开即兴创作,哪怕前一刻还是传统古典音乐,紧接着就要切换到中国风,他照样行云流水,没有丝毫的犹豫。

如今,一哲妈妈的希望就是儿子能够自力更生,但要面临社会的接纳问题。“在音乐上,他没有难度,还一直在进步。说到沟通,艺术家都有自己的风格。”彭小波老师说,“你们要考虑,自己的观念有没有问题,问题在你们的内心,不在一哲。

市少年宫:希望用3年培训一批“种子”老师

作为中重度的自闭症孩子,一哲能取得今天的成绩,让很多自闭症家庭看到了希望。可是,他们未必能“抢到”这一份幸运。“去年,在政府部门的支持下,我们向社会提供了2500个免费艺术学位,远远不够,报名一推出就被‘秒光’。”广州市少年宫特殊教育部副主任廖一柱说。

1998年,广州市少年宫开办起全国第一个“特殊儿童美术实验班”,2006年成立特殊教育部,现已成为一个由20多名美术、音乐、社工专业人员为骨干,上百名外聘艺术教师组成,500多名长期志愿服务者共同参与的公益教育项目。

过去十几年,我们陪伴了许多像一哲这样的孩子成长,现在,我们希望让更多人从中看到艺术教育对于特殊儿童的疗愈作用。这些孩子难以适应常规的标准化教育,但在非标准化的领域,他们往往有令人惊喜的表现。”廖一柱说,“需求在增长,而我们目前已经满负荷运转,学位供给到了瓶颈。希望在各方的支持下,我们在未来三年培训一批大湾区特殊教育的‘种子老师’,让这些‘种子’回去各地发芽,帮助更多的自闭症孩子。

5月25-31日是一年一度的广州市未成年人保护宣传周,今年,广州团市委、市少年宫在各类线上平台推送自闭症孩子艺术成长故事及作品,通过“H5小游戏”,吸引公众共同为自闭症艺术家创作的@星球画作擦亮色彩,告诉社会“让孩子自己成长起来是最好的保护”。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李天研、苏赞

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陈忧子

视频/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陈忧子、苏赞、李天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