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77岁老伯巧手塑公仔 称祖传“泥模”不轻易示人

04.02.2017  19:09

林暖钦和他的茶山公仔。

惟妙惟肖的茶山公仔。

若提起春节的符号,在大众的印象里,或许第一时间联想到的是春联、鞭炮、年夜饭等众所周知的内容。

然而,在珠三角地区,除了大家熟知的符号外,还有一些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春节符号。这些符号,多是由居住在珠三角地区的匠人们精心打磨制作。一锤子、一剪刀,光影纵横,时光流逝,这些充满年味的手工技艺在他们手中得以传承。

鸡年春节前后,记者探访了东莞茶山公仔传承人、东莞王藻记花灯制作人,深圳金属首饰制作“工匠之星”、佛山铜凿剪纸的传人等民间工匠,他们精湛的手工技艺令人叹服,他们的手工作品,使得节日更加喜庆、欢乐、祥和,增添浓浓的中国年味儿。

在东莞茶山等地,凡生了男孩的家庭,在第二年的正月十五前,要为孩子举行“开灯”仪式。在这个仪式上,人们会摆放泥公仔来增添喜庆气氛。这些泥公仔说的便是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茶山公仔。

茶山公仔的起源已无从考证,传承至今,会制作茶山公仔的人已少之又少,但东莞茶山镇一名77岁的老人林暖钦,从7岁至77岁,他只专注于一件事,那便是制作茶山公仔。

70年“磨炼”造就一双大手

见到林暖钦师傅,最先会留意到的,是他的一双厚实粗糙的大手。

因制作茶山公仔最基础的步骤是“练泥”,在此过程中要一次次抡起大槌敲打泥块,因此70年来的“磨炼”,使得老人的双手大得异于常人。

林暖钦师傅生于1940年,自7岁起,他便跟随父亲林达康学习制作茶山公仔,从制作一个个小小的咸鱼公仔学起,至18岁时,他已经能熟练掌握整套制作技艺。

从7岁至77岁的这70年间,虽然他也有在菜市场卖过菜,在茶山船厂工作过,但他一直没有荒废制作茶山公仔的手艺,仍然利用下班及休息时间坚持制作。从1983年起,他才全职从事茶山公仔的制作和传承工作。

祖传“泥模”不轻易示人

与一般的泥塑公仔不同,制作茶山公仔,每一步都不简单。从练泥、上模,再到最后的手工上色,过程十分考验匠人的耐心和细心。

“采泥也要很讲究。”林暖钦说,采泥的时候要先把泥挖起来仔细查看一遍,面上的一层泥不能要,因为有沙,最底下的一层也不能要,只能取中间无杂质的一层,“以前附近的河涌就能找到需要的泥,现在适合做公仔的泥已经越来越少了”。

“练泥”,是制作茶山公仔最基础也最关键的步骤。林暖钦介绍道,练泥时,要先把泥敲碎,过筛,再用水调好,用木制大槌奋力敲打,把泥敲打到有一定的坚韧度才可上泥模。“不然的话,公仔干了之后就会产生裂痕,有裂痕就是废品了。”林暖钦说。

练好泥后,便是“上模”工序。上模需要用到泥模,在林暖钦的工作室里, 收藏 着祖上所传下来的多个泥模,已有过百年历史,他不轻易拿给外人观看。

“上模的时候,泥块要根据泥模的大小拿捏准确,用双手的拇指,把泥块在模具的四周压实,不要留有任何空隙,压好后把泥块倒出,这样就成了泥公仔的坯形。”林暖钦说道,最后一道工序便是上色,一些非重要部位上色时,他都交给自己的妻子女儿动笔,但重要部位,如面部、盔甲、衣饰等,他都要亲自出马,“精品的上色,还要用鸡蛋清作敷料,这样的公仔才会光艳夺目。”林暖钦说。

“四兄弟”组合最受欢迎

采访林暖钦那天,仍是腊月,他在与记者交谈过程中,握着画笔为公仔上色的手仍然没有停歇。

“春节前两三个月,是最忙的时候,最近我都要早上6点多就起床制作,晚上7点回家,赶工的时候还要加班到夜里12点。”林暖钦说,因为公仔放久了颜色会不鲜艳,所以他需要在过年前两三个月开始赶工,在过年前将所有公仔完工,并交付到客户手里。

“每当过了腊月二十四,附近的乡亲都会集体前来采购公仔,有的仪式还会很隆重,又放鞭炮又舞狮。”林暖钦说,“开灯”的人家,一定要买很多套以刘备、关公、张飞、赵云为组合的“四兄弟”回去,一是取其开枝散叶、人丁兴旺的好兆头,二是取其团结友爱、互相扶持之寓意,除了家中摆一套外,祠堂也要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