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岁高龄院士袁隆平烈日下倾情高产田

19.07.2015  11:53
华南双季超级稻年亩产三千斤技术模式攻关测产验收活动正在这里举行。这次测产验收因为有望刷新世界纪录而引来众多媒体,同时因为他的到来更让大家群情激奋而他,以85岁的高龄冒着烈日在现场稳坐两个小时,用科学严谨的态度、幽默风趣的谈吐让众人折服!


袁隆平到种植现场查看水稻生长情况。


袁隆平在简易工棚里接受媒体采访。 (高讯 摄)

  昨日上午,兴宁碧空晴朗,天气酷热,位于新陂镇新金村的超级稻示范基地一派热火朝天——收割机来回奔忙,田间地头人头攒动……

  华南双季超级稻年亩产三千斤技术模式攻关测产验收活动正在这里举行。这次测产验收因为有望刷新世界纪录而引来众多媒体,同时因为他的到来更让大家群情激奋——而他,以85岁的高龄冒着烈日在现场稳坐两个小时,用科学严谨的态度、幽默风趣的谈吐让众人折服!

  他——就是被誉为“中国杂交水稻之父”的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

  ●本报记者  刘世锦  张柯  黄焱 见习记者  袁晓敏

  “这里的稻子种得好”

  2013年,在盛产美女的四川,袁隆平一句“视察水稻如看美女”被媒体广为传播。他到底有多爱水稻呢?昨日上午9时30分许,从下塌酒店驱车半个小时来到新金村,袁隆平一下车就谢绝了工作人员“休息一下”的建议,迈着矫健的脚步直奔稻田。“这里的稻子种得好!”看着长势喜人的稻田,袁隆平喜笑颜开。

  “附近的群众经常来这里看水稻,大家都说‘从来没见过长得这么好的稻子!’而且今年几次闹台风,也没有造成水稻倒伏!”兴宁种粮大户李志新的介绍更让袁隆平喜上眉梢,他高兴地说:“说明‘铁杆水稻’就是‘金刚不倒’嘛!”

  高兴归高兴,袁隆平并没有丝毫的放松——冒着烈日巡视稻田一番后,他一针见血地指出:“今天收割还早了点,如果再晚5天以上收割,亩产起码增加30至50公斤!”事实证明他的判断没错——收割过程中科研人员发现八成左右的稻穗还未完全熟透,测产验收加权平均亩产703.9公斤与750公斤的目标还有一定差距。

  “我是80后,比你年轻十岁”

  看到很多媒体记者在现场,袁隆平察看稻田后答应接受媒体集体采访。在简易的遮阳棚下,袁隆平与记者互动,诙谐幽默的语言展现的是他“老顽童”本色,此起彼伏的笑声让原定半小时的采访也一再延时——

  有媒体记者问:“超级稻高产会不会导致品质下降?”袁隆平却反问:“昨晚酒店的饭好吃吗?”得到提问记者肯定的回答后,袁隆平笑了:“我觉得不好吃!地里正在收割的稻子肯定比昨晚的好吃,不信明天你再试试!” 袁隆平进一步解释,超级稻不但产量要高,而且米质必须达到部颁二级优质米标准,品质绝对有保障!

  本报记者提出“禾下乘凉梦何时能圆”的话题引起了袁隆平的强烈共鸣:“你是‘90后’吧?我可是‘80后’哦,80比90、我比你年轻十岁!‘禾下乘凉梦’的目标就是亩产达到3000斤,我原计划是争取自己‘90后’的时候实现,现在看来有望提前了!”诙谐的回答引发现场阵阵笑声。

  谈到梅州印象,袁隆平对客家人物如数家珍——伟岸的叶剑英元帅世人景仰,新加坡李光耀、李显龙父子总理和泰国的他信、英拉兄妹总理名扬海内外,还有那么多将军、院士、大学校长……

  “水稻是喜温作物,我是喜温动物”

  超过40℃的地表温度、依靠简易布棚遮阳、只有一台风扇通风……测产验收现场条件简陋,随着气温不断升高,在场的人都感到酷热难耐,但袁隆平谈兴不减,耐心地与现场的干部、种粮大户、媒体记者互动交流。

  时间很快过去了1个小时,助手第一次提醒袁隆平天气热、提早离场时,他轻轻摆摆手:“水稻是喜温作物,我是喜温动物,这里坐着非常舒服”……助手第二次提醒,袁隆平笑着说:“大家都没走,我走了这里就不热闹啦,再聊聊”……助手第N次提醒、担心舟车劳顿加上高温炎热引发身体不适,袁隆平还是不愿意离开,连续用粤语说:“冇问题啦、冇问题啦!”

  11点40分,在众人和助手的一再建议下,袁隆平终于依依不舍答应离开,起身后他没有直奔中巴,掉头又直奔稻田,一路还喃喃地说:“我要去看看谢院士、罗院士和工作人员,他们才是最辛苦的人。”在离休息地数十米的地方,袁隆平遇到了谢华安院士和工作人员,大家一起合影留念。而此时,罗锡文院士正在数百米外的田地里忙碌着,袁隆平坚持要过去与罗院士见面,最后拗不过助手气温太高的提醒,这才不甘掉头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