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沙|岛上养鱼20年 寒袭一夜变“负翁”

19.02.2016  09:06

极寒已过去10几天了,塘面依然每天浮上来很多死鱼。

老黄扳着手指数着见女儿的次数。

记者探访广州最南端龙穴岛 揭秘第一批海鱼养殖户的故事

1997年,当时29岁的四川内江人老黄来到广州龙穴岛养鱼,与另外一批外来“淘金者”以及部分岛上“原住民”,一起成为岛上第一批海鱼养殖户。那时他的女儿仅4岁,老黄在岛上一待就是19年,其间见女儿的次数用一只手就能数得清。最近一场寒潮袭击广州,他一夜之间成了“负翁”。“本来想再养三年鱼拿了钱回家的,现在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家了”,他说,就算这样也绝不会“跑路”,不然良心上过不去。

文/广州日报记者秦松 图/广州日报记者李波

老黄高大、干练,今年48岁的他头发有些花白,比起同龄人,他显得有些苍老。因为来广州的时间长,他的四川口音也已渐渐被掩盖。“我来这边将近20年了。”在鱼塘边新盖的板房里,他为记者沏了一杯热茶,打开板房的窗,风就使劲往里钻。龙穴岛十分开阔,比起北边的广州市区,这里冷得多。

1997年,退伍在家待了几年之后,他毅然出来闯荡。彼时他29岁,女儿才仅仅4岁。他出远门的第一站便是广州最南边的龙穴岛,没想到,这一待就将近20年。“刚来时,我给别人看鱼塘。那时候龙穴岛还非常偏僻,连通外界的新龙大桥和凫洲大桥都还没有建好,出入只能靠船。”老黄说。

2004年新龙大桥通车时,媒体这样描述通车前的龙穴岛:“岛上仅有1家粮店、3家百货店、2名医护人员、5名小学教师,没有银行、邮局、有线电视、自来水,用电也靠岛上柴油机发电,村民进岛出岛全靠船艇,以养鱼捕鱼谋生。

一个木棚屋住了18年

老黄刚来龙穴岛时恰逢该岛开始养殖第一批“海鱼”:金鼓鱼和黄鳍鲷。如今,全岛3000亩鱼塘也都只养殖这两种鱼。刚来时他就在鱼塘边搭了个棚,结果一住就是18年,直到去年年初,才搬进了新房。

这个棚面积并不大,约20平方米左右。棚架是横竖相间的木材,外观则用致密的树皮遮挡。因为年份已久,棚子大修过两次,最近的一次是2012年用塑料皮覆盖,又勉强撑了三年。“这种房子当初盖的时候花了6000元,质量还好,不怕台风。”他说。记者发现,如今岛上绝大部分外来的养殖户住的还是这种木棚房,看管鱼塘倒也方便。

2002年,老黄从打工仔变身鱼塘主。“当时有人走了,我问亲戚朋友借了些钱租下了一块鱼塘,后来一直扩大到6块。”如今,他与妻子俩人照看着6块鱼塘,共70多亩。

经过10多年的打拼,他的生活也得到了改善。2015年,他掏出2万元在木棚屋旁盖了一间铁片板房,30多平方米,两房一厅一厨一卫。房子里甚至还有了电视。“那是我从收破烂的人手中买的,电视买了50元,修理却花了15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