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藏线纪行:女军医崔大姐的羊绒围巾

18.10.2014  18:05

  10月15日,川藏兵站部女军医崔淑华随川藏线纪行采访团上川藏线,为采访团成员提供医疗保健。图为其随采访团到达四川雅江兵站,作为老兵代表接受采访。|中新社记者赵振江摄 赵振江 摄

  中新网四川巴塘10月18日电 (记者 赵振江)“给儿子道过歉吗?”有川藏线纪行采访团的记者问随行的川藏兵站部女军医崔淑华。

  “道过。那是2009年的事。我说,儿子,妈妈对不起你。妈妈一直在部队工作,没能陪你成长,但妈妈没有一天不想你。妈妈不该把家长作风带回家。但这次反对你和女朋友交往也是为你好啊。”崔淑华讲到这里哽咽了,一边从包里找纸巾一边断断续续地继续讲儿子的事情。

  52岁的崔淑华生于山西运城,随当兵的父亲在四川长大。被战友们称为崔大姐的她兼有北方女性的豪爽和南方女性的细腻。讲起自家的事情来,她语速飞快。

  “我15岁参军,参加了1979年的对越自卫反击战,回来后部队送我到成都军区军医学院学习。后来到成昌兵站第45医院、雅安第37医院工作。2002年接受组织安排到巴塘兵站医疗所工作。2004年被调到扎木兵站,一直工作到现在。我这辈子最大的梦想就是当女军医,我特别喜欢自己的工作。”在川藏线纪行采访行程中,她和全团50余人都有过接触,关照大家上高原该注意什么。崔大姐原本是扎木兵站医疗所所长,这次被临时抽调来担任采访团的随行医生。

  比起工作带来的成就感,儿子取得的成绩让她更感到自豪。“我儿子在重庆后勤工程学院攻读硕士研究生。他2009年被部队特招,在川藏兵站部夹江县油库工作,去年考上了研究生,呵呵。”再往下问,崔大姐的语速就放慢了。

  由于一直在部队工作,她把孩子托付给了公公婆婆。“孩子是爷爷奶奶带大的,我老觉得我们之间有一些无形的隔阂。”崔大姐介绍,儿子“小升初”时,她请假回去看儿子。“我到学校接他,他见了我一个字都不说。我说,儿子你不认识妈妈了吗,怎么不叫呢?”。崔大姐常年在外,一年最多能和儿子见两次面。这也导致儿子性格比较内向,不愿意和母亲多做交流。

  考大学报志愿时,母子间的冲突加大。崔大姐热爱部队,要求儿子报考军校。儿子狠狠反驳:“您把青春献给部队不够,还要拉我吗?我才不去呢。”崔大姐看着渐渐长大成人的儿子也更加着急——不知道怎么和儿子沟通。

  无奈之下,2006年,她带上已是大学二年级的儿子走了一趟川藏线。沿途经过各个兵站,她都停下来,让儿子自己观察。慢慢地儿子对她的态度有了一些改变,不再一味反对她说的话。“看着和他同龄的年轻人在川藏线上吃苦,他自己也许有一些触动。”崔大姐介绍,2009年儿子大学毕业时放弃了当记者的机会选择了参军,来到母亲工作的川藏线上。

  作为同事,两人的共同话题也多了。儿子渐渐能了解母亲的一些做法。虽然当初赌气很不高兴,但最终他也接受了部队异地恋困难的现实。把心思更多地放在了工作上。部队领导和战友对他母亲的评价也让他渐渐更理解了母亲。

  2012年10月崔大姐生日那天,平日不善言谈的儿子拿出特地为母亲准备的礼物——一件灰色的羊绒围巾,并告诉母亲:“妈妈,这是我为您准备的生日礼物,谢谢您这么多年来这么辛苦的供我读书,现在我长大了。

  自从收到围巾,崔大姐就没用过,只是有朋友来拿出来炫耀一番。

  “我舍不得用,呵呵,我儿子懂事啦。”说着说着,崔大姐就落泪了。(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