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工业大学:校企合作 打造人才培养直通车

04.03.2015  21:07

参与校企联合班的培养,对广工的学子来说并不陌生,与以往单纯的生产实习不同的是,校企联合培养让学生们感觉“更加能学到东西,而不是蜻蜓点水,或走马观花”。我校探索这一人才培养模式已经多年,2014年,在此基础上凝练教学成果——《校企协同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教学体系构建与运行实践  》获得了广东教育教学成果奖(高等教育)一等奖。那么,我们的校企联合培养好在哪里?有何特色?近日,记者走访了该教学成果主持人、广东工业大学教务处处长何汉武教授,听听他如何从一个教学管理者角度谈校企协同育人工作。

何汉武教授指导美的校企班学生进行项目设计

 

与产业发展高度融合    是广工大的优良传统

记 者:何处长,您好。校企联合培养人才基于什么样的背景?

何汉武:一直以来,我校的专业设置紧密结合广东省支柱产业发展的需要,在数个历史时期都展现了这样的办学特色:比如广东工学院的前身广东水利电力学院开设了水利电力等专业,广东矿冶学院办学时期开设了采矿和选矿等专业,改革开放后,我校坚持“与广东崛起共成长,为广东发展作贡献”的特色,积极探索校企协同人才培养的机制与模式。2007年至今,校企协同累计培养19855名学生。“可以说,与产业发展高度融合,是广工大的发展基因之一。广东省的企业有意愿、有能力参与校企合作培养本科人才,学校要做的,就是搭建好桥梁和平台。

 

校企合作不是做秀    更不是甩包袱

记 者:企业对这种合作方式持什么态度?

何汉武:我们做了充分的调研,搞清楚了两个重要问题:企业需要什么,不欢迎什么?企业有三个不希望:不希望学校硬塞来大量的学生,生产受到影响;不希望学生“转一转”,屁股没有坐热,人就跑了;不希望校方对学生不管不问,当甩手掌柜。企业需要的是:去到企业的一批学生能有多个专业的搭配,比如某个校企联合班有机械、化工、英语专业等;希望学生能在企业待较长的时间,沉下来学到东西,最后有优秀毕业生能留在企业;希望校企双方能保持密切联系,及时处理问题;希望有教授因为带学生而下到企业,带动企业的研发。企业要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不是做秀;学校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意识,不是丢人才培养的“包袱”。

 

强调规范性和制度性安排

记 者:校企合作并不鲜见,学生参与到老师和企业的科研项目也算是校企合作,与这种方式相比,我们的校企联合有哪些不同?

何汉武:你说的这种合作方式对人才培养也是有益的,但是带有自发性和随机性的特点,我们的联合培养就是要规避这个弱点,所以尤其强调规范性和制度性的安排,具体从以下五个方面实施:一是选好合作单位,入选企业是行业中具有较大规模和影响力的多元化企业;二是校企共同制定企业培养方案;三是校企共同打造创新实践平台;四是校企共同实施教学运行,我们制定了《广东工业大学校企联合班实施方案》、《广东工业大学校企联合班管理细则》等规章制度;五是健全“校内与校外相结合,过程与结果相结合”的教学质量监控机制,导教学从注重学生“考试结果”向注重学生“学习过程”转变。

宝乐堡校企班的同学正在研究儿童电动车装配工艺

 

最忌讳学生成为一般雇员    成为廉价劳动力

记 者:近年来,珠三角出现“用工荒”,学校、公司、中介三方合作榨取学生的消息屡屡见诸报端。我们如何保证校企联合班的学生真正学有所成,不会成为廉价劳动力?

何汉武:合作过程中强调人才培养,这是校企双方都认同的合作目标,也是我们合作的基石。在校企联合班组建过程中,双方正式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如《校企联合培养合作协议》、《联合培养学生管理协议》、《家长承诺书》等,以保证企业阶段学习任务能够得到全面的落实。学生在企业主要做与专业相关的学习和工作,天天举个牌去飞机场接人,类似的事我们不能干,这都是事先约定好的。

 

校企联合培养非工科专利    全面覆盖文理专业

记 者:校企协同的具体组织模式是什么?培养对象是否专指工科专业的学生?

何汉武:校企联合培养的学生有多种学习模式,比如“3+1”、“2+2”、“3.5+0.5”、“工作室”、“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等,通过设立实践教学基地、校企联合实验室、校企协同教学团队、校企结合教育课程等环节,形成了科学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

对于培养对象,我们校企联合培养覆盖了文、理工、管理、经济、艺术等多类专业。如管理学院的工商管理专业针对原先“3+1”模式的不足,创造性地提出“2+‘1’+1”人才培养模式,即中间一年去企业联合培养,最后一年回校就在企业期间收集到的案例进行反馈式的教学,完成毕业设计。目前2012级工商管理创新班的学生正在广船国际、昭信集团、珠江钢琴、丰田汽车、华林企业集团等20多家企业实习。这种方式,学生们反映收获很大。

 

闪婚”和“闪离”率降低    学生更愿意吃苦

记 者:校企协同培养实施后,企业对我们的学生有何评价?

何汉武:关于这个问题,我们有个很好的比喻,就是“闪婚”和“闪离”。很多企业反映,仅仅通过面试,用人单位和学生的了解都非常有限,企业感觉对学生没有看准,最后发现学生不适合企业需求,学生则感觉落差很大,不是自己所想象。校企联合培养的学生在正式入职前,已经对企业的生产模式、企业文化都有深入了解,没有“冲动性就业”,也就没有“冲动性离职”。用人单位普遍反映,校企联合培养的学生在经过在企业学习期间的锻炼,“动手能力增强了”,“想法变得实际很多,更愿意理解基层的工作,更愿意吃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