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工作报告措辞调整 透露中央港澳政策三大信号

06.03.2015  10:09

  中新社记者北京3月5日电 (记者 石龙洪)国务院总理李克强5日在北京发表政府工作报告,透露中央政府港澳政策的三大信号。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港澳部分比去年篇幅有所增加,从去年156字增至今年的192字。分析报告措辞的变化,至少显示以下信号。

  信号一:中央政府坚持“一国两制”、“港人治港”、“澳人治澳”、高度自治方针不动摇。

  去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与前年相比,在“一国两制”后无“‘港人治港’、‘澳人治澳’、高度自治”表述,引起港媒高度关注,猜度中央政府是否不再坚持“港人治港”、高度自治。当时,多位委员代表指出,“一国两制”涵盖范围广,本身即包含“港人治港”、“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含义,不能说明中央政策有变化。

  国家主席习近平、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张德江等国家领导人去年十余次会见港澳特首及代表团,反复重申中央将继续坚定不移贯彻“一国两制”方针,为港澳带来信心,注入强心针。

  在今年的报告中,重新将“港人治港”、“澳人治澳”、高度自治列入,显示中央政府坚持“一国两制”方针不动摇,港澳继续享有高度自治不变。

  事实上,贯彻“一国两制”不仅是中央层面的要求,亦对港澳提出要求。香港特首梁振英在今年的《施政报告》指出,不少人“一国两制”的认识上仍有偏差。来京出席两会的多数港区代表委员也强调,港人需要增进对“一国两制”的认知。

  为此,在中央坚持“一国两制”方针不动摇的情况下,如何不断开创“一国两制”新局面,需中央及港澳各界共同努力。

  信号二:中央政府更加注重依法治港、依法治澳。

  与去年相比,今年报告以“严格依照宪法和基本法办事”替代“全面准确落实基本法”。此变化显示,中央不仅要求港澳落实基本法,亦将宪法列入港澳需遵守的范围;不仅要求“全面准确落实”,更要“严格依照”宪法和基本法。

  今年报告显现中央强调宪法在香港的地位。全国政协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基本法委员会委员饶戈平曾指出,宪法是国家制定港澳基本法的依据,和基本法共同构成港澳的宪制基础;但基本法不是宪法,不应也无法取代宪法的至尊地位。为此,香港不仅需遵守基本法,也应承担遵从和维护宪法的义务。

  去年,香港发生为期70余天的违法“占中”,令香港的核心价值“法治”遭受冲击,令各方担忧。

  当前,香港亦面临政改的关键抉择。是否按照基本法及全国人大常委会有关决定,依法推进民主,关系到香港能否落实普选及长治久安。

  可见,下一步,能否“严格依照宪法和基本法办事”,对香港而言至为关键。

  信号三:更加强调发挥港澳在国家发展进程中的作用,实现港澳长期繁荣稳定。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特别强调,“继续发挥香港、澳门在国家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特殊作用”。

  近几十年来,港澳一直充当国家对外交往的重要窗口,为国家改革开放发挥突出贡献。去年,内地提出“一带一路”、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增设自贸区等系列重大经济发展战略。港澳在对外交往、贸易、金融、专业服务等领域具有优势,亦背靠内地,参与内地发展进程,具备“天时地利人和”。港澳代表委员和港澳特区政府均高度关注正在制定的国家“十三五规划”,希望在规划纲要中,港澳能单独成章,让港澳有机会搭乘内地发展的“高速列车”,

  报告亦显示,中央政府对港澳的期望从去年的“实现更好发展”,变为“保持长期繁荣稳定”。此措辞变化彰显中央对港澳抱有更大期待。港澳不能仅关注一时发展,更要立足于长远,力争保持长期的繁荣稳定。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强调继续发挥港澳的特殊作用,与港澳希望发挥更大作用,可谓不谋而合。若两地进一步优势互补,协同发展,势能实现“国家好、港澳好”的局面。(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