莞工学子的“教育脱贫”梦:同在蓝天下 扶贫先扶智

19.10.2020  15:03

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这句话时时刻刻影响着东莞理工学院2019届毕业生江略。2019年5月份报名面试通过乡教计划,8月底顺利到支教地报到,这是他继大学之后第二次踏上支教之路,为乡村孩子带去光和亮。

多次报名参加支教志愿服务

江猷略此前就读于东莞理工学院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是一名妥妥的“理科生”。2019年大学毕业,他和大多数学生不一样,毕业之际,毅然决定报名参加广东省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组织的希望乡村教师计划,前往乡村学校任教。“我向往和热爱乡村教育。”这个热衷于志愿服务事业的年轻人,已经是第二次参与支教服务。大学期间,他曾报名参加普宁爱心支教队,短暂两个月的支教经历让他“意犹未尽”。用江猷略自己的话来说,他想为乡村孩子做点事。

2019年8月底,时值广东盛夏,江猷略的内心如同天气般炙热,他按时去到位于潮州市的龙甲小学。江猷略任教三年级,且担任班主任。他坦言,刚上岗,便担任这一重要角色,恐经验不足,课上不好,管理不好班级,让家长失望,压力陡增。对于教育,江猷略有自己的思路和想法,虽是新教师,但他内心明白,小学生天性自由,纪律性差,班主任角色至关重要。

先进教学硬件背后的薄弱教学理念

虽说有一定的支教经验,但真正投入课堂后,江猷略还是对眼前的支教情况有些惊讶。“以往对支教的认识是学校环境破旧,地理环境偏远。但龙甲小学不一样,在广东教育创强之下,学校硬件设施提升了,教室里都装上了多媒体设备。”然而,先进的教学设施并未对孩子的教育带来翻天覆地变化。贫困乡村留不住年轻教师,而大多数老教师对新兴科技尚且陌生,学生教学仍沿用老方法,教学方式较为单一。但最令江猷略担忧的是,不少孩子对学习十分不重视。“教育资源相对不均衡、乡村教师教育观念的差异、学生对学习兴趣不大是隐藏在先进教学设施背后的阴影。”江猷略说,在当地,“读书无用论”理念根深蒂固,许多孩子小学没毕业就想着去打工。

与此同时,摆在江猷略面前的还有一道“关卡”。全校200多名学生,13名教师,师生比不协调,课程却不能少。新来的江猷略主动承担起数学、体育、美术、道德与法治科目教学。

多门科目同时教学,一边挑灯备课,一边做学生思想工作和心理辅导。刚开始,江猷略手忙脚乱。由于学校不提供晚餐,他基本每天早上六点起床买菜,白天上课,傍晚下课后做饭,晚上批改作业、备课,还要对学生进行课后辅导,忙到晚上十一点是常有的事。

功夫不负有心人,新老师的默默付出,让一些执拗的孩子们,暂且搁置了外出务工的想法。江猷略告诉记者,他曾经教过一名学生,小学三年级便想着辍学外出务工,任凭家长老师劝说,无计可施。江猷略耐心教导,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多番努力下,这名学生终于改变了想法,认真学习。

扶贫先扶智。乡村小学,多为贫困家庭学生,不少孩子内心敏感、脆弱,性格胆小。江猷略所任教的班级,学生小轩(化名)考试常常得0分,学习态度差,课堂喜欢做自己的事情。对于像小轩这样的孩子,江猷略往往花更多时间关注,与他们谈心,鼓励他们多举手,课堂多表扬。令江猷略开心的是,小轩慢慢胆子大了起来,上课经常主动举手回答问题,学习态度有了明显变化。江猷略说,很多孩子内心非常渴望老师的肯定,只是羞于表达,老师应该给予这些孩子更多关注。

让贫困地区教育“”起来

天真烂漫的孩子们,让这个从大城市来的“青涩”老师不久后就和他们打成一片。2020年8月,是江猷略支教一周年。他本可以选择回到大城市找高薪工作,然而,他并没有。“一年的时间远远不够,要让这些孩子,真正认识和理解读书的意义。贫困地区教育‘富裕’起来了,社会、家庭才有希望。”江猷略说,支教也是自教,他从一名新手教师到如今讲台上的淡定自若,孩子们给予他太多感动与快乐。

江猷略了解到,许多孩子对学习不感兴趣,一部分原因是一直呆在乡村,对外面的世界了解甚少。于是,他经常给孩子们播放教育视频,包括大学生活纪录片,东莞理工学院宣传片等。看到美好的大学校园,孩子们对学习有了憧憬和动力。

在支教过程中,江猷略还遇到了许多志同道合年纪相仿的伙伴。其中,有一名美国留学生,祖籍在这个小乡村村,秉承着为家乡教育出一份力的想法,多次跑回家乡,为孩子们带来先进的教育理念,这也深深影响着江猷略。

没有美术基础,他就请教身边专业同学,反复练习;数学课堂不够生动,他就自费为孩子们购买立方体模型;农村教学物资欠缺,他就多方联系,为孩子们募得崭新图书和文具。“一年多的乡村生活,有苦有乐,这里像是我的第二个家,孩子们就像我的家人。”同在蓝天下,江猷略希望,乡村小学的学生也能和城市孩子享受到同等教育资源和理念,帮助他们更好实现教育脱贫。而未来,无论身在何方,他都会坚定做好志愿服务。

全媒体记者 张理萌 /文

受访者供图

全媒体编辑 宁新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