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视点】在理工科沃土上开出娇艳的文科花朵

09.12.2016  00:04

‍‍‍‍‍‍‍‍  2015年12月,首批国家高端智库试点单位名单公布,华南理工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位列其中。‍‍‍

  “打造世界领先的中国智库”,这是国际著名中国问题专家、华南理工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席郑永年教授的愿景。以郑永年为领军的研究团队,围绕中国的体制改革、社会政策、中国话语权和国际关系等开展一系列研究工作,在国际舞台上所发挥的影响力不断扩大。‍‍‍‍‍‍

  在一个以理工科作为传统优势学科的高校,文科究竟如何“杀出”重围,实现异军突起?

  事实上,文科在华南理工大学的发展有着久远的历史。1952年,学校建校之初就成立了新民主主义论及政治经济学教学研究室,次年更名为马克思列宁主义教学研究室,由时任学校党委书记的张进兼任教研室主任。同时成立的还有外语教研室、体育教研室。1979年,学校机械系建立了管理工程教研组,并于1982年成立管理工程系,1984年建立社会科学系。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发展,结合素质教育的需要,学校开始有所针对性地建设文科。1992年工商管理学院成立,2002年外国语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相继成立。

  随着华南理工大学入驻广州大学城,进一步拓展了学校的办学空间,推动了学校由多科性向综合性的转变。在原有工商管理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的基础上,2004年学校在大学城新建了法学院、新闻传播学院、艺术学院、经济与贸易学院、旅游与酒店管理学院、电子商务学院、国际教育学院,并将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更名为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至此,学校的文科院系初具规模,华南理工大学迎来新一轮的快速发展。

  依托学校雄厚的理工科基础成长起来的文科,具有鲜明的优势和特色。这种优势和特色主要体现在通过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和融合,文科发展明显具有理工科的影子,使其更具应用性和前瞻性,更好地契合了时代发展的需要,从而在面对物质和精神文化生活需要,探索解决社会重大复杂问题中发挥着更大的作用。

 

交叉融合形成高峰

  作为学校最早成立的文科类学院,工商管理学院下属的工商管理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已发展成为学校的优势学科。这背后的故事还要从与广东经济发展的紧密联系说起。

  “一切是从对广东企业的战略咨询开始的”,早在20世纪90年代,工商管理学科的蓝海林教授就从珠三角企业成长实践经验中总结企业管理理论,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战略管理理论体系。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来袭,震荡着中国和广东经济,市场弥漫着一片恐慌。作为出口加工型企业该何去何从?广东新宝电器有限公司在蓝海林指导下制定和实施了战略转型,逆势增长,成长为中国小家电领域的领跑者。坚持投身战略管理研究20余载,蓝海林咨询过的企业数不胜数。蓝海林的战略管理理论根植于中国“情景”,他是首批“广东省优秀社会科学家”,还入选了国家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其著作《转型中的中国企业战略行为研究》获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文科)一等奖,这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领域最高级别奖励。很多以文科作为传统优势的高校也难以获得的成绩,华南理工却做到了。

蓝海林教授部分著作

  随着社会的进步、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复杂的经济问题、社会问题和科学问题,往往不是仅靠单一门学科或一大门类科学就能有效解决的,而是需要各门学科之间交叉和融合,才能形成更加有效的解决方案。华南理工大学倡导大学科发展理念,探索学科公共平台建设,促进学科交叉和协同创新,提升主干优势学科水平,推动相关学科加快发展。

  2011年,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次设立交叉学科类别,旨在研究解决单一学科难以解决的复杂性、综合性、前沿性问题。以王世福、张振刚作为首席专家申报的“中国城市社会来临与智慧城市设计及发展战略研究”,以张卫国教授作为首席专家申报的“金融复杂系统的演化与控制研究”分别获得立项,是2011年获批立项数量最多的单位之一。

  其中,前一个项目结合了管理学、经济学、社会学以及建筑学、城市规划学、信息系统等工科优势,后者涉及金融工程、数学物理、系统科学、统计学、应用经济学等多学科领域。在这些项目中,带有工科背景的跨学科方法,在解决复杂棘手问题中的优势显露无遗。

  随着“中国制造2025”的提出,大力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将是未来10年中国制造的主攻方向。如何运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加快产业转型升级,这正是华南理工大学信息化与知识管理研究团队一直在探索和研究的课题。

  这支交叉型的研究团队正是由包括企业信息化战略、文化及治理,基于大数据的智能决策分析,运作流程及应用软件系统,网络存储及硬件系统跨学院的10多名老师构成,充分发挥了华南理工大学的工科优势,很好地演绎了理工结合、文理渗透的综合交叉特色。他们的研究内容涉及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机械制造、自动化科学与工程、电子与通信工程以及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等多个学科,在学术界具有明显的研究特色和创新,在业界的某些领域可以比肩IBM、麦肯锡等国际著名咨询服务公司。

 

服务社会经济发展

  宜居幸福的城市应该怎么建设?近年来,“幸福”二字频繁出现在政府文件中,持续30多年的政府公共政策导向,也由GDP最大化转向国民幸福指数最大化。而公共管理学科的郑方辉教授的工作就是帮政府“丈量”幸福的程度。

  自2007年开始,郑方辉所在的政府绩效评价团队重点以广东省21个地市、121个县区为评价对象,形成持续9年的数据库,每年出版《广东省地方政府绩效评价红皮书》。

  “广东此举属于‘吃螃蟹’,为全国提供了‘试验田’。”实证研究成果被主流媒体誉为独立第三方评价政府绩效的“广东试验”和“破冰之举”。“表现最好的是华南理工大学的广东省市县两级政府整体绩效评价”,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的研究人员在对11种中国第三方政府绩效评估进行比较后得出结论。“这绝非是对体制内评价的简单补充,它及其凭依的力量是独立奏效的。”

  2013年开始,广东省委和省人大专项委托政府绩效评价团队,对广东省省级财政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和广东省网上办事大厅的建设与运行进行绩效评价,获得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胡春华的肯定并对评价报告做出肯定批示。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

  2009年,广东省经信委与华南理工大学合作完成的《广东省新兴产业发展研究报告》,呈上了广东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的案头。报告得到了时任广东省委书记汪洋等领导的高度肯定。汪洋批示“报告有战略眼光,拟定的四大重点领域、九大新兴产业是恰当的,七条举措针对性很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工作可按其部署”。继省委、省政府作出重要批示后,《报告》作为内部文件下发全省21个地级市。

  该报告直接推动广东设立战略新兴产业发展重大专项,对广东产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起到了重要促进作用,拉开了广东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抓手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序幕。

  务实的华南理工人从未停下自己前进的脚步,不断提升决策咨询服务能力。近5年的研究报告中,40多份获省级部门采纳或得到省级以上领导重要批示;80多份被教育部简报(高校智库专刊)、《国家社科基金成果要报》等重要内部刊物采纳;600多份重要研究报告被企事业单位采用。

  围绕地方改革发展中亟待解决的理论问题深入研究,华南理工承担起一批具有重要学术价值和社会影响的重大项目。据统计,“十二五”期间,华南理工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实到经费3.69亿元,承担国家级社科项目75项,其中重大重点项目13项,获得省部级以上优秀成果56个,涵括与地方发展密切相关的地方法制建设、政府绩效评价、智慧城市设计、协同创新等多个领域。

 

打造文科中的“工科”

  2004年,国内新闻学等“传统专业”的发展达到鼎盛时期,全国开办新闻专业的院校有600多家。而在此时,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才刚刚起步。在国内老牌新闻与传播学院的重压之下,如何突出重围,办出自己的特色和亮点?

大学城校区

  “如果以常规思路去复制和同质化发展,我们显然不具备竞争优势,因而申办传播学专业成了我们本科专业发展的首要选择。”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苏宏元教授说,这主要缘于传播学的学科“定性”——传播学是多学科交叉的社会科学,现代社会尤其是信息与传播技术革命是其发展的背景,多元、开放、应用性强、体系较为庞杂是其显著特色。而在这方面,学校自身具有明显的基础和优势。正是基于学校理工科的优势,新闻与传播学院很早提出了“建设文科中的工科”的发展路线。

  事实证明,这一奇招是卓有成效的。时代在变,新闻传播行业在变,新闻传播领域的研究也在悄悄发生着变化,新闻与传播学院的发展路线正契合了这种变化。

  品牌传播研究团队以“大数据与品牌传播创新”为特色,强化跨学科交叉和融合。2013年,利用新闻传播学科新媒体及品牌传播方向的专业优势,依托软件工程、计算机科学技术和电子与通信技术等学科,成功申报跨学科交叉的广东省新媒体与品牌传播创新应用重点实验室。这是学校第一个省级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实验室,并与粤传媒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抢占了云媒体时代的技术制高点。

  广东省新媒体与品牌传播创新应用重点实验室是整合信息技术研究、新媒体研究和品牌传播研究的交叉优势而设立的创新型数字媒体实验室。它与学校雄厚的工科优势结合,开展跨学科的交叉集成,将工科的云计算技术、流媒体技术、人机互动技术等应用在新媒体与品牌传播的创新中,实现传播技术的突破性创新,体现了突出的应用性和跨学科特色。

  “随着传播的技术化程度越来越高,光靠感性不行了,传播要精确,需要技术手段和科学方法。”苏宏元说,“融合涉及的技术问题往往是传统新闻院校的软肋,却恰恰是华南理工大学的传统强项。”华南理工大学文科发展中的理工科底色,不言而喻。

  此外,新闻与传播学院还与环境学科合作建立环境应急智库,围绕环境危机中的舆论引导和危机公关等议题展开研究;与材料学科合作成立“中国陶瓷产业发展与品牌研究中心”;与软件工程学科联合招收软件工程专业硕士(新媒体方向),专门培养新媒体应用型高级复合型人才;与工商管理学科合作,设立“数字媒体与品牌管理”EMBA项目;等等。

 

科学与艺术完美结合

  进入智能时代,各式各样创意的智能产品,给人类的生活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开发这样的智能产品,需要计算机工程、人因工程、艺术设计、交互设计等多种学科知识作为基础。华南理工大学依托设计学院开设的工业设计(信息与交互设计)实验班,就是旨在跨界融合培养创新设计人才。

  2016年7月,首批实验班30名学生的选拔工作顺利完成,其中原工业设计专业学生约占40%,非工业设计专业的其他理工科学生约占60%。实验班重点围绕智能家居设计、社会网络设计、人因健康设计、虚拟互动设计等方向建立核心课程,打造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全新课程体系。这种文理交叉、艺工结合的设计人才培养新模式,更加突显了学校工学、艺术学协调发展的鲜明特色。

  工业设计(信息与交互设计)实验班的建设,正是华南理工大学文科坚持特色发展的生动反映。

  2010年成立的设计学院,坚持“科学与艺术”“设计与文化”相融合的理念,依托学校工科背景的优势,探索跨学科设计研究、教育与社会服务。这使得他们在短短6年时间里,就取得了显著的发展成就,包括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专项)4项,获得包括“红点”“IF”等各类国内外大赛奖项60余项。

设计学院学生获红点设计概念奖作品

  当工科的硬实力遇上艺术的高水准,注定会碰撞出耀眼的火花。在设计学院2013年毕业生作品展上,研究生赖泽鑫的设计作品“拖挂式旅游房车”格外引人注目,车内设有卧室、厨房、淋浴室、活动区、休息室和空调制冷设备等。该设计荣获首届海南国际旅游商品工业设计大赛二等奖,并获得10万元奖金。目前,这款房车已实现产业化生产,在国外一经推出销售,短短3个月就售出400多台。

  事实上,该房车作品并不是个案,设计学院在“拖挂式”旅居房车研发方面已卓有成效。学院通过与广州澳新达简易房屋有限公司开展产学研合作,全权负责“拖挂式”旅居房车的设计(包括外观、内装、机械设计等)和技术监理,已获批外观专利4项,合作研发房车产品远销澳大利亚、新西兰、中东等国家和地区。

  如上述反映学科交叉融合的案例还有很多,在首届全国大学生方程式赛车比赛上获得亚军的S-Power车队,就是由车辆工程专业和工业设计专业的学生共同组成;当学校研发出国内第一个全彩色柔性AMOLED显示屏,设计学院欧阳波老师主动与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取得联系,希望借助设计将这一全新的材料转变为新型产品,并指定学生将其作为毕业设计和研究的方向;等等。

  正是多学科交叉的背景,使设计学院的师生既敢想,也敢做。王枫红教授说:“借助学校的工科支持,我们除了考虑外观设计,还可以进行如结构强度的仿真计算等技术工作,这使我们既可以打开想象空间,又可以深入了解各项技术原理,从而使我们的设计兼具科学性和艺术性,更好地满足人们的需要。”

  通过组织跨学科团队协同作战,华南理工大学的文科道路越走越宽,不断涌现出新的重大成果。在11月教育部、全国哲学社科规划办相继公布的2016年度重大招标项目立项结果中,公共管理学院王郅强教授申报的“我国社会治理体系构建及其运行机制研究”项目获批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国际教育学院安然教授申报的“孔子学院跨文化传播与管理研究”、新闻与传播学院蒋建国教授申报的“多卷本《中国报刊阅读史》”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同一年度获得3项国家级社科重大项目,再次彰显了学校文科发展的显著成效。

  从单科性的工科院校,到以工见长,理工结合,管、经、文、法、医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的学科体系进一步完善,学科结构进一步优化,学科水平进一步提升。特别是在理工科沃土上成长起来的文科,在短时间内形成了鲜明的优势和特色,而文科的快速发展,也必将与理工科互补互进,更好地推动理工科的发展,进而提升学校的整体学科实力和水平。

 

新视点》第13期团队

文 字:刘 涛 许 颖

图 片:资料图片

编 审:柯 宁 孙宏志

总策划:王丹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