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学无坦途 唯有“勤而行”——访我校食品科技与工程学科博士生导师宋采教授

26.06.2014  16:31

人物简介

宋采,爱尔兰国立大学神经药理学博士,加拿大麦基尔大学精神病系博士后及加拿大卡尔顿大学神经科学研究所和渥太华大学心理学院博士后。我校食品科技与工程学科博士生导师。20多年来一直从事精神疾病、神经退行性疾病和免疫学方面的研究以及药物的研发,取得了多项重要的研究成果。共发表SCI论文近100篇,最高影响因子15;出版专著3本,合著12本,2005年被加拿大国会和总理奖励和任命“加拿大神经免疫学首席科学家,荣获国际和加拿大各种科学研究奖10余项以及中国教育部“海外名师”、广西壮族自治区“八桂学者”,外国专家“金绣球” 奖,国际会议优秀演讲奖和五星级员工等。培养博士后、博硕士26名。目前担任大西洋创新基金、加拿大卫生研究院创新团队基金等4个项目负责人,总课题经费为50多万美元。在中国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八桂学者”岗位基金、广西自然科学基金,总科研经费为700万元。
 

上得了厅堂,下得了厨房,做得了科研,拿得了大奖。出身书香,博学多知;能歌善舞,多才多艺。宋采,这位有着几近完美履历的“全能型”女科学家,完全颠覆了我们之前对于一般女博士的刻板印象。

3月21日晚,按照约定的时间来到宋采教授居住的西区宿舍门前,怀着忐忑的心情扣响了门。宋采教授微笑着将我们迎进室内,同时欢迎我们到来的还有陪伴她十年的爱犬。空、净、暖——是这位睿智的女主人还有爱犬居住的房间带给我们的第一感受。宋采教授体态轻盈、面色红润,那褪尽铅华后的笑容,让人心里溢满宁静。在温暖的灯光下,一位“智者”的人生历程便如同传奇的书籍一页页向我们展开…… 
 

海外求学:不畏艰难 永攀高峰

漫漫科研路,没有付出,哪有收获;没有坚持,何来成功?宋采教授用国外的亲身经历向我们展现了一位平凡中国人,而且还是一位女性中国人不平凡的拼搏和坚持,最终取得傲人科研成绩,攀上科研高峰的坎坷之路。“刚出去,生活很艰难,即使拿到全额奖学金,交完学费和房租后,也连吃饭的钱都没了,家里的电视、钢琴等能卖的全都卖了,也只凑够微薄的生活费,只能吃黑面包等廉价食品果腹”。   

虽然那段时间很艰难,但宋采依然用一种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来面对遇到的困境。年轻的宋采饱览中医书籍,号脉诊断、针灸治疗颇有心得,一次偶然的契机宋采得到去中医诊所兼职的机会,她没有行医资格证便只能在为诊断的病人确诊后用笔在患者身上的穴位处打上记号,由诊所内其他医师为他们针灸治疗,病人恢复十分理想,她也赢得了诊所内其他人的认可和尊重。随后,她也利用自己日趋精湛的中医知识授课传道,弘扬中医精髓,宋采在诊所兼职和授课所得的薪酬让她的生活困境略有缓解,也为她的海外求学之路提供了充足的后备保障。

宋采在泥泞与坎坷的道路上,毅然坚持着她的科研梦想,就是这种不言弃、不放弃、坚韧不拔的拼搏精神让她在科研上达到高峰,获得加拿大首席科学家的殊荣。这是令无数科研工作者魂牵梦绕的荣誉,因为加拿大首席科学家的遴选是面向全世界科研工作者,竞争大、几率小,必须是在相关领域具有公认领先水平的高精尖人才才可能入选,其中女性获得者只占10%,有色人种占9%,既是女性又是有色人种的科学家只占了区区0.9%。宋采就是凭借自身的努力和奋斗跻身这0.9%里面的一员。

宋采所在的研究组科研水平在全世界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取得过众多不俗的成绩。获此殊荣之时,她在科研上硕果累累。据不完全统计,宋采共发表SCI论文近100篇,最高影响因子15,出版专著3本,合著12本。这对众多国内科学者而言,已经是到达令人神往的高度。 
 

名成归来:无私奉献    不计得失

宋采一路走来,身后留下的是一串串坚实的脚印,有拼搏、坚持和求精,也不乏随和、亲切和奉献。

宋采的父母是解放前清华文学院的成员,专注于研究文学,家里藏书众多。受家庭环境影响,宋采从小就博览群书,视野广阔。在与她的交谈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她的那种知性和博学。宋采为人随和、亲切,与她交流,如一缕春风,让人觉得很舒服、很惬意,仿佛品一杯香茗,这一切完全颠覆了以往我们对女博士后的呆板、孤傲的印象。正是她这种随和、亲切,也让她广受学生爱戴和欢迎。她用真诚与同学们相处,以真挚同学生沟通,和学生打成一片,成为好朋友,并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宋采之所以能够夜以继日地坚持科学研究,一个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她对科研的那种浓厚兴趣和热爱之情。因此,当被问及对于研究生和博士生的建议时,宋采便强调一定要培养自己的科研兴趣。宋采指出,一旦我们对事物有了浓厚的兴趣,可以从自己的研究过程中收获快乐,同时在科研事业中发现新的探索和启迪,我们就会很乐意地去做,很认真地去做,就会有很大的动力,会主动去求知、去探索、去实践,在求知、探索和实践中产生愉悦的情绪和体验。

宋采还提到,我们不要总是看个人取得多大的成就,纠结于自己有没有实现自己的理想,不要总看自己是否发表了多少文章,是否把一个研究领域摸清吃透,其实我们应该注意到自己每天都在改变、进步着,也在改变、激励着他人。在每天和周围的同事、朋友以及学生相处交流中,你都在给予他们新的智慧火花,让他们感受到科学的美好,这些都是我们所做的值得骄傲的贡献。

作为一个科研工作者,在宋采身上,我们不仅感受到了亲切和蔼,还感受到了她那种无私奉献的精神。她和我们讲到,中国虽然科研水平还很落后,很多人在海外读完书都不选择回来,但由于受自己女儿平等、博爱和人类主义思想的影响,以及早期接受的共产主义教育的影响,宋采毅然决然的回到祖国。因为宋采认为,回国后自己可以为祖国做更大的贡献,为祖国做更多的事情,也可以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从而实现自己的科研理想。念及此,宋采义无反顾的回国,并选择海大作为实现自己科研目标的基石,为海大建立海洋药物研究体系,搭建成熟的科研平台而贡献自己的一份不可或缺的力量。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弗笑不足以为道”,这是宋采博客里引用《道德经》上的一句话,形象地说明了她对“道”的理解,对科研的态度。或许,唯有“勤而行”,才是助她在科研道路上不断开拓前进的最重要的法宝。

(原载于《海大研究生报》,本网转载时有改动)




(新闻主编:张艳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