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双文:《南岭纪事》关注“矿村文化” 打开精神富矿、历史富矿
新华全时空网广州11月24日讯 (记者 张伟羚)23日,《南岭纪事》作家采风团要离开湖南宜章梅田矿时,本网记者对华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导、广东省历史学会常务理事兼副秘书长左双文进行了采访。左双文表示:“南岭煤矿包括梅田矿特有的地域环境、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相对独特的语音、人际关系及生活氛围,甚至他们当年的娱乐方式、休闲方式、子女教育模式,形成了一种独有的矿村文化。例如台湾的眷村文化这个概念,他们之间有相同之处。”
左双文说,人们的命运,往往与社会、与时代的大背景息息相关,历史的记忆很多时候都是从这些地方开始的。“从我们的调研也不难看出,许许多多南岭矿山人命运的改变,就是源自当年伟大领袖的一个号召,这成为他们命运和生存方式改变的一个起点。韶关作协原副主席李峰知道毛泽东主席的原话:“解放以后,统一了全国,出了个南粮北调、北煤南运的问题。解放以前,也存在这个问题,但是我们不知道。不晓得蒋介石统治的时候,煤要不要南运?粮呢,要不要北运?看来,要逐步地解决这个问题。现在南方找到很多煤矿,北方粮食也逐步自给了。” (毛主席原话摘自:《汪东兴回忆毛泽东与林彪反革命集团的斗争》,作者:汪东兴,出版:当代中国出版社)
为什么要在南方开煤矿?对于这个问题,左双文表示:“从自然条件、资源质量、生产效率来看,湖南的煤矿很多都赶不上北方的煤矿。为什么要做这样一件事?是因为要响应伟大领袖的号召。毛主席的一个号召改变了千万人的命运,就像当年的三线建设一样。当时从东北、从安徽调了数千人来到这里,来奋力开发储藏条件并不太好的‘小煤矿’。粤东粤西的,湘中的、湘南的……各地的人都聚集到这个地方,在这里形成一个个矿区热火朝天的生产局面,为当时的国家建设做出了他们的贡献。”
各地来的煤矿工人,也就在这些地方安家立业,生枝散叶。一些普通的劳动者,年纪轻轻,就因为矿难等各种原因而永远长眠在此,再也不能回到他们的故乡。“就像我们刚才在矿难烈士及因公殉职者墓地所看到的,不少是安徽等外省人,有的才二十来岁。后来,随着国家经济的转型,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矿区效率的低下,慢慢地,国家交给地方,地方实行改制。他们的命运再次发生了突变。记者还可以去追踪采访他们的孩子,从中也可看到他们及他们的后辈命运的变化。”左双文说。
关于老煤矿工人的安置,左双文说:“刚才有老工人谈到这个地方的退休金有三千块钱,这里地方小,物价较低,在这样一个地方生活,退休金还不算太低,生活基本上有了保障,还有安置房。十几万元的安置房有部分人买不起,但据了解,这里的老工人往往有多个孩子,而且子女们大部分都成长起来了,有的在江门、佛山、深圳……如果每个孩子给一部分,安置房就买得起了,实在有困难的,各地也有一些解决的办法可以参考。现在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越来越完备。保障下岗工人55岁、60岁退休。刚才老工人说的工种比如机电,都是挖煤挖不动了之后可以转型的工种。”
从“矿村文化”的角度来看,南岭矿区整个的、方方面面的内容,包括这些煤矿的开发背景、其中涉及的湘粤两省的关系——在湖南辟出一块地方,交给广东方面开采,这充分体现了当年的“全国一盘棋”的思想。在这里还有一个元素,就是当年矿区的生活,矿山的员工和子弟的生活,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艺术、文化、教育,医疗……包括跟周边农民的关系、当年物质生活的匮乏,他们以各种方式寻找各种食物的辛酸与喜悦,等等,你可以把它理解成不同的板块,很有深入开掘的价值,这些内容都是蛮有意思的。”
相关链接: www.m555.cn/xhqsk/Index/InfoContent/0fd2696d-6dec-4582-a059-4bb4269c6f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