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隔一年CPI重回“2”时代 “预期全年CPI涨幅3%左右”压力不大

10.09.2015  17:06
国家统计局10日发布的数据显示,8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CPI)同比上涨2.0%,环比上涨0.5%。国家统计局城市司高级统计师余秋梅分析,8月份猪肉价格连续第四个月恢复性上涨,环比涨幅为7.7%,影响CPI上涨0.25个百分点。

原标题: 时隔一年CPI重回“2”时代 “预期全年CPI涨幅3%左右”压力不大

  新华网上海9月10日电(记者陈爱平、袁军宝)国家统计局10日发布的数据显示,8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CPI)同比上涨2.0%,环比上涨0.5%。时隔一年,CPI同比涨幅重回“2”时代,肉蛋菜在8月份发力。业内人士分析,年内物价温和上涨态势不变,达到2015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预期全年CPI涨幅3%左右”的目标压力不大。

   肉蛋菜“发力”,日常消费支出增加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8月份食品类商品价格环比上涨1.6%,远高于其他商品。猪肉、鲜菜、鸡蛋三项合计影响CPI环比上涨0.54个百分点,超过8月CPI环比总涨幅。

  国家统计局城市司高级统计师余秋梅分析,8月份猪肉价格连续第四个月恢复性上涨,环比涨幅为7.7%,影响CPI上涨0.25个百分点。

  由于部分地区高温、暴雨天气交替,影响了鲜菜的生产和运输,鲜菜价格环比上涨6.8%,影响CPI上涨0.21个百分点。

  受国庆节、中秋节即将到来,以及院校开学前的备货需求旺盛的影响,蛋价环比上涨10.2%,影响CPI上涨0.08个百分点。8月下旬以来,全国鸡蛋均价甚至超过每斤5元。

  其中,猪肉、鲜菜价格同比分别上涨19.6%和15.9%,合计影响CPI上涨1.05个百分点。在肉蛋菜的带动下,8月份食品价格同比上涨3.7%,涨幅比上月扩大1.0个百分点,消费者日常支出有所增加。

  记者了解到,上海市区各超市、农贸市场里,猪肉均价较去年同期贵出2元左右。上海市民王正刚估算,他家猪肉的消费每个月比去年多了近100元。

  相比之下,非食品类商品在8月份表现平稳,同比上涨1.1%,涨幅与上月相同;交通和通信、衣着、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价格环比下降0.6%、0.2%和0.1%,拉动非食品商品环比下降0.1%。

   市场调节、季节性影响是食品上涨主因

  主要食品价格叠加“发力”,使得8月份CPI同比上涨2%。继去年9月以来,CPI涨幅首次进入“2”时代。食品价格的变动,既与市场自我调节有关,也源于季节性因素的影响。

  经历了两年多的大幅下跌,猪肉价格仍在修复调节之中。不过,猪肉零售价格涨幅及批发价格、生猪价格已开始平稳。新华社全国农副产品和农资价格行情系统监测,猪肉价格涨幅明显趋缓;8月下旬以来,上海农产品中心批发市场统计,猪肉价格从最高时的每公斤23.45元,回落到22元多;山东高青县高城镇致富养猪场负责人耿小强也介绍,近一个月来,该地区生猪价格并未出现明显波动。

  多地鲜菜价格走高,和气候影响有密切关系。山东寿光农产品物流园价格指数中心经理隋玉美介绍,当地菜价走高一是因为本省及地产菜进入季节性生产淡季,市场供应量大幅减少,影响菜价抬升;二是8月份降雨频繁,特别是北方省份出现持续性较强降雨,使得蔬菜产量受损,各品种收购价格一直“居高不下”,带动批发价格出现跟涨。

  与之类似,在上海地区,受高温天气蔬菜不易保存,及高温、多雨天气交织不利于蔬菜生长和运输的影响,青菜、鸡毛菜、芹菜、菠菜等叶菜价格相较7月份及去年同期,均明显上涨。

  “火箭蛋”再度来袭,更多与季节性需求有关。大宗商品数据商生意社总编刘心田分析,春季新补栏蛋鸡8月下旬逐渐进入产蛋高峰期,蛋源短暂性紧张局面得到缓解;但中秋、国庆佳节临近、大中学校开学等因素,促使学校、食品企业备货需求旺盛,蛋价再度蹿高。

   未来食品价格仍将是主导CPI的因素

  8月CPI同比涨幅较上月扩大0.4个百分点,达到了年内新高。

  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分析认为,未来几个月,食品价格仍将是主导我国CPI变动的主要因素:猪肉价格总体持续上涨,蔬菜、鲜果等时令性强的主要食品价格在季节波动中上涨。而非食品价格将基本保持平稳,燃油及石油制品相关产品价格将下降,商品房销售回暖带动相关的商品消费可能增长。

  中国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潘向东也认为,尽管未来猪肉价格仍有上涨空间,但仅作为居民消费的一部分,猪肉价格上涨并不能引起物价大幅上行。同时也应关注,进入四季度蔬菜、鲜果等价格季节性变动与猪肉价格的上涨叠加,使得未来物价同比涨幅可能会比前几个月高一些。

  同时,业内人士指出,今年前几个月CPI涨幅较为温和,预计未来数月物价总体温和上涨,因此,全年物价水平温和上涨“几成定局”。

  “总体来看,预计未来部分月份同比涨幅可能高于2%。但实现全年CPI涨幅在3%左右的目标并不会有太大压力。温和的物价运行也为宏观政策调控留有空间。”连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