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固创建成果 提升服务效能

16.10.2014  09:40

  ■长安镇“文化志愿大篷车”进“三区”活动举行。图为市民演唱粤剧(资料图 首席记者 郑琳东 摄)

   东莞时间网讯 去年11月,东莞以优异的成绩成功创建成为全国首批、广东省唯一的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在这之后,务实的东莞人清醒地认识到:示范区创建工作只有起点,没有终点;文化需求永无止境,文化惠民永远在路上。

  日前,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新的行动指南——《东莞市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施意见》及《东莞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绩效评估办法》、《东莞市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发展促进办法》、《东莞市加强村(社区)公共文化服务实施办法》、《东莞市进一步引导企业加强文化建设实施办法》“1 4”政策文件正式出台,这也为推进东莞文化事业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努力建成全国领先的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指明了方向。

  记者获悉,接下来,东莞将积极发挥第一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示范带动作用,全面深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后续建设,深入实施重要文化惠民活动与项目,不断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能力。

  提高公共文化资源配置效率

  加快成果转化,制度创新是最重要的保障。为切实将制度设计的研究成果转化为具体的政策措施,在深入调研、充分酝酿、反复修改的基础上,提纲挈领的“1 4”政策文件新鲜出炉。

  其中,《东莞市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施意见》提出了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总体目标:到2020年,每万人拥有公共文化设施面积(按常住人口计算,不含室外文化设施面积)达到1800平方米的标准,人均藏书达到1.2册以上,打造全省、全国性的重大文化活动品牌3-5个,有1-2个镇街成为全省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镇,有3-5个项目成为全省、全国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

  以文化品牌活动带动公共文化服务设施,一直是东莞提高公共文化资源配置效率的一个重要抓手,此次在“1 4”政策文件中更是有着鲜明的体现。文件提出,要打造特色鲜明、影响广泛的公共文化活动品牌,着重挖掘历史文化、莞香文化、篮球文化、水文化资源,从城市发展战略和经济转型升级的高度来打造文化大品牌。

  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文化体系建设

  “引入竞争机制,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发展。鼓励社会力量、社会资本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培育文化非营利性组织。”这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精神之一。注重突出社会参与,也是东莞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主要方向之一。

  通过“1 4”政策文件的实施,东莞将进一步鼓励社会力量、社会资本参与公共文化建设。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提升公共文化社会化水平。

  按照“非禁即入”原则,东莞将全面开放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所涉及的各个领域,重点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文化设施建设、文化平台建设、公益性文化活动、文艺创作生产、特色文化传承等公共文化服务领域的社会化发展,积极引导社会力量以多种形式参与重大社会文化活动的策划、组织和实施,如鼓励社会办文艺团队,社会办文化场馆设施,引导市民参与文化志愿服务,实施政府采购等,促进公共文化建设的多元化和社会化。

  提升服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全民共建共享,一直是东莞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坚持的原则之一。在“1 4”政策文件的指引下,东莞将进一步完善市民需求与反馈评价机制,坚持市民需求导向,通过多种途径,开展市民文化需求调查,准确把握不同身份类别、不同文化层次群体的文化需求实际情况,确定重大文化活动的供给种类、供给数量和质量标准,不断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满足市民多层次、多品种的公共文化需求。

  如积极推广“菜单式”服务,深入探索“群众点单”、“资源配送”的供给模式,大力推广数字服务,实现便民、利民;强化群众主体地位,进一步加大对群众文艺创作和群众文艺团队的扶持力度;积极开展文化志愿服务,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