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深巴士迷江少坚用镜头记录广州公交变迁

04.02.2018  12:41

江少坚

  80后,广州资深巴士迷,广告传媒人。追踪拍摄广州巴士近30年,收藏不同年代、不同车型的公交车照片上万张,整理出《百年广州巴士图鉴》讲述历代广州人出行故事。

大洋网讯  试想一下,我们身边有没坐过公交的人吗?恐怕没有。那么,广州是在何时诞生出第一辆公交车?从出门靠脚到如今庞大、便捷的公共交通系统,折射了怎样的历史变迁?一本超过500页、又厚又重的《百年广州巴士图鉴》相信能回答这些问题。

交出这份答卷的,不是政府、企业,不是学者、专家,而是一个年轻却已是“骨灰级”巴士迷的广州仔,江少坚。从小学五年级拍下第一张公交照片开始,他用27年追踪拍摄广州巴士,收藏不同年代、不同车型的公交车照片超过万张,还将图片分门别类,从1920年广州出现公交巴士开始,整理出首部《百年广州巴士图鉴》,梳理出广州历代巴士“族谱”……

他,正是以这一种方式,讲述历代广州人出行的故事,记录着广州人的城市记忆。 

巴士图鉴

上千照片记录百年公交变迁

广州这座城市,一直在不停地变化,街道在变、建筑在变、风景在变,节奏也在变。公交汽车,作为现代工业社会的标志,反映着时代民生、城市管理、社会文明和现代化程度。

从六七岁迷上看公交、坐公交开始,30多年时间,江少坚见证了这座城市公交事业的发展进步。全广州密密麻麻的公交网络,每条线路的行驶路径、运营车型,他都烂熟于心,每逢哪条线路有新车型加盟或者有旧车退役,以他为首的巴士迷团队,总会带上相机到公交总站,迎来送往。

除了自己拍巴士照片,江少坚还“无所不用其极”收集各种巴士历史图片,就算是图书馆或者史料馆,关于广州巴士上下一百年的图片,都不及他掌握的多。就像所有的爱情一样,需要有点“结晶”才叫完美,对于江少坚而言,出一本《百年广州巴士图鉴》则是自然而然,水到渠成。

即使大家早有心理准备,但当亲眼看到这套《百年广州巴士图鉴》,相信还是会被震惊到:该书分上下两册,接近600页,又厚又重,图片超过1500张,文字资料详实,分类“断代”清晰,看完后即便是巴士“小白”,也能立即对广州公交车有个清晰了解。内行更是理解这本书的分量:巴士非常小众,此前并无资料如此详细、时间跨度如此长的广州巴士图册,相关图片都是散落于各种文史、地方资料之中,要形成这么一本书,绝非易事。

据了解,这本书的写作从2015年开始,在2017年完成,他将不同年代的巴士型号分门别类,以年份梳理出六代巴士,呈现不同的出行故事。“我希望将巴士的图片、声音和画面保留下来。”江少坚说。

踏入“初恋

随妈妈上班爱上会“”的巴士

在素人“小白”眼里无差别的公交巴士,在江少坚的眼里,犹如女孩,“颜值”“身段”各有不同。“看着就高兴。”江少坚说,繁忙的工作之余,看巴士是一种“放松”。他的“初恋”是一款脸上玻璃能打开、会“”的、两节车厢三扇门的通道巴士——GZ660。

从小学一年级开始,每逢寒暑假,因为没有人照顾,江少坚便跟随妈妈坐巴士上班。当时,江少坚家住区庄附近,妈妈在芳村一带工作,因此每天上班要转三趟巴士,花费两个小时。因此,他每天早上6时起床,7时准时跟妈妈出门。两人要先坐16路到达东山口,再转107路到达中山八路,最后转19路到达上班点。那个时候,每逢上车,江少坚就雷打不动地趴在司机后方的铁栏上,观看司机驾驶的动作。

对于这个小男孩来说,同样的一路车,不同车型却是天差地别。“我喜欢的GZ660,脸颊鼓鼓的,好像在笑,颜色也很漂亮。”为此他没少哭闹,因为对妈妈来说,只要是16路,就应该上车不迟到就行,他却心心念念在等着自己的“女神款”。“来的车不是GZ660,我就不肯上。这款车驾驶员前面的挡风玻璃还能翻起来,因为以前没有空调,夏天凉快。”江少坚称,GZ660至今仍是他的最爱,无车能超越,只因“除却巫山不是云”。

1994年,江少坚在东风东路总站和自己喜欢的巴士车型一起合照。(翻拍)

记录“倩影

走上跟拍之路摄下5万多张照片

1991年,小学五年级的江少坚发现,陪伴多年的两节三扇门巴士开始被淘汰了,“广州开始准备实行无人售票,因此公交车在改造,不会再有三扇门的车了。”于是,他拿起了家里的相机,跑到农林下路一带的天桥上,拍下了第一张巴士照片,记录下这种车型即将告别时代的最后图像,自此一发不可收拾。

正是从这个时候开始,他走上了拍摄记录广州巴士之路,每次有旧巴士要被淘汰或者是新型巴士即将上路,江少坚立刻去跟拍。不知不觉间,他拍下了5万多张照片,记录下了近30年来广州巴士“倩影”。

然而,拍摄可以记录当下的年代,却无法呈现过去的印记。因此,江少坚也走向了收集、收藏巴士旧照片之路。至今,他收集的巴士老照片有上万张,最早可追溯到民国时期第一代公共汽车出现的年代,时间跨度一百年。他自己收集老照片的时间也超过了20年,可说是锲而不舍,“无所不用其极”。

平时,江少坚会前往广州图书馆的地方文献馆、博物馆等翻阅资料,寻访本土收藏家搜集线索,同时通过查阅、搜索国内外网站、视频的方式寻找意外“遗珠”。据他回忆,当时,一张车头挂有“第一路”牌的公交车引起了他的关注,因为车身上有奔驰的标志,而在他印象中,广州好像没有进口德国公交车,且该照片车身被其他物品挡住,难以辨认街景和车身设计。后来,江少坚继续寻找线索,终于找到了一张拍摄于1936年、在永汉路与大南路交界驶过的奔驰牌公共汽车。这张照片清晰,可以辨认到拍摄者是站在永汉戏院前西南方向拍摄的,终于证实了当时广州的车型除了广为熟知的“加拿大车”,还有德国的奔驰车型。

江少坚收集的广州巴士老照片。 

 

江少坚编著的《百年广州巴士图鉴》。

1992年的海珠桥,照片上一辆14路公交车经过,当时正是上班高峰。(翻拍)

江少坚在研究自己收集的巴士资料。

洒下“银子

80美元买得民国奔驰巴士旧照

在江少坚收藏的图片中,一批上世纪八十年代三门通道车车型的照片贯穿了他的童年记忆。为了找到这些照片,他广泛与国外巴士迷、摄影迷联系。有一次,他看到一张珍贵的GZ660通道车车型的照片,这张照片摄于1991年前后,地点在沙面一带,一位法国游客拍下六二三路一带的骑楼街景时,刚好有一辆660通道车经过。江少坚立刻与拍摄者邮件联系,幸运的是,这位法国友人回信了,他不但拍摄了视频,更拍下了这辆巴士的图片,在回邮中一并发给了江少坚。

博物馆、图书馆、老前辈……“扫荡”一番之后,江少坚已经很难在国内找到广州巴士老照片,他就开始去ebay、孔夫子网等关注外国友人偶然漏出的老照片,花钱购买。“广州公交元素的照片很少,等2年可能才有几张值得下手。

他买过最贵的老照片是80美元,一张民国奔驰。“2014年,有一位香港藏家在论坛上晒过照片,我以为绝版了,结果没想到时隔两年,ebay网站上有外国人在拍卖。”他算了自己的承受极限是80美元,“我在网拍结束前的最后10秒按了确认,也不知道别人出了多少钱。但过了一会,网站页面上弹出来‘恭喜’,我就是最后一个最高价,之前有人出到79美元!”江少坚说,这些年,在买老照片上花了多少“银子”,他已经算不清。

江少坚在介绍自己手中的巴士模型。   

写下“城变

公交入镜同时记录着城市背景

翻看江少坚所整理的《百年广州巴士图鉴》,里面不但是广州巴士的百年历史,更是广州这座城市的百年历史。

江少坚找出了一些上世纪80年代的照片,那时候的广州骑楼林立,没有那么多高楼大厦,也没有那么多立交桥,街道看上去更宽阔。他说,其实道路没有现在宽,只是因为路上的车比现在少很多,才显得宽敞。其中一张照片,环市路淘金一带,除了花园酒店和对面的白云宾馆等建筑,其他地方全是农田;另一张照片中,则记录了20年前的“托卡”洒水车,别说90后,就连80后也不一定真正见过;还有一张照片,在六二三路拍摄,上面是黄沙的老式住房,现在早被拆除了,江少坚却最为怀念。他说,那个时候,爷爷总会带着他,到珠江边散步、玩耍。他感叹,那才是老广最喜欢的休闲生活。

而在整编图鉴的时候,他才恍然大悟。“纯汽车的照片有点闷,我自己这么热爱都觉得闷,反而是那些拍摄到街景的照片更耐看,更有意思。”江少坚说,因为这样的照片记录了这个城市的历史细节、时代感,“车子入镜的一刹那,同时也记录了城市,照片有人文信息,这个反而更重要,因为信息更丰富,价值更高。”因此,最近几年,他出去拍摄巴士,都会把巴士融入到整个城市的背景中,只有这样,照片才更值得收藏,“毕竟车型的细节,只有对巴士有研究的人才会感兴趣。

对于未来,江少坚说,他对巴士的爱还会持续,但重心将转到巴士模型的制作。他说,自己目前跟朋友合作的3D打印巴士模型,已经做出了第一批成品,不久就会亮相。

重遇“宝藏

20年寻觅历程终弥补心中遗憾

不过,对于江少坚来说,最“神奇”的要数寻找上世纪八十年代老巴士照片的历程。在1991年江少坚拍摄的三扇门巴士照片中,有个遗憾,“我没拍到车门位,等我反应过来,已经全部改成两门了。”1995年,他开始想找回有三门位的照片,“找回有门位的角度的照片,我开始觉得是一个很简单的事情,但想不到后来怎么找都找不到。

他去过图书馆翻找资料,没有;问了海珠广场所有帮游客留影的拍照人,也没有。“全都问过,也没有完整、角度好的照片。”于是,当时这名15岁的少年为了“挚爱”,单枪匹马“”到一汽公司,“我问守门的阿姨,有没有公交老照片资料,我说自己是爱好者,但那时都不知道这种爱好的人叫公交迷或巴士迷,阿姨让我上宣传科问。”随后,宣传科给他看了两大柜的老资料,但由于没有扫描或翻拍的工具,他也只能看看。在翻看的过程中,他对其中的一张“30路车东风西路总站”的照片念念不忘。

2012年是一汽公司成立60周年,作为资深巴士迷的江少坚跟一汽又恢复了联系。“我问他们当年那两柜子的老资料去了哪里,没人知道。”但他一直不放弃,逢人便问,问了3年后终于有人告诉他,资料在天台的储物室。“我去一翻,就是当年我看过的那些资料,大部分都在。”最终经一汽同意,他可以扫描保存这些资料,“但一开始没找到那张‘30路车东风西路总站’照片。

所有扫描完成后,在他准备把资料整理好交还一汽的那一天,“我已经很累了,正在做最后复核,看有没有遗漏,手里翻着几张资料,正好老婆打电话来,我的手就停住了,人在说话,资料90度垂直桌面,正好太阳光照过来,我隐约看见有车头的黑影,于是放下电话去看资料正面,发现原来是年代太久,纸都黏在一起,中间夹了一张照片。我小心地分开,一看,正是那张‘30路车东风西路总站’。”他乐坏了,专门写日记记录此事,“太完美了!1995年看到,2015年终于扫描到这张照片,真是一种缘分。

六代巴士见证公交变迁

第一代公共汽车1920~1940加拿大车、奔驰

第二代公共汽车1940~1980火柴盒

第三代公共汽车1950~1970伊卡路斯

第四代公共汽车1960~1990越秀牌挂车、单卡车GZ642、拖卡车

第五代公共汽车1975~1997通道车GZ660、单卡车GZ643、通道车GZ662、单卡车GZK44

第六代公共汽车1990~2010 GZK6100、GZK6101、GZ6921、GZ6100s等

加拿大车

1920年,广州市区开始有了定线行驶的搭客汽车。第一代公共汽车最为熟知的是加拿大华侨集资引进的“加拿大车”,因此市民直接称搭公交为“搭加拿大”。有8座、15座等,车身很小。早期的公共汽车载客量很少,超载会罚款。当时乘公共汽车,无论远近,票价一律一角,沿途没有固定段站,乘客可以随意上落。

道奇车

盛行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是道奇车,也就是“火柴盒”车型,它的形状不但像火柴盒,而且还是木制车厢。这一代的公共汽车相当复古,时常见于电影当中。这个时期的公共汽车已扩容,可以坐20~30人。

两节车厢三扇门通道车

上世纪八十年代盛行的两节车厢三扇门通道车,由两节车厢组成,早期一车有四名工作人员,分别是司机、助手和两名售票员。发动机安置在司机旁边,为了散热,前车窗可以打开,车顶和驾驶座下均有通风口。

一节车厢两扇门车

上世纪九十年代,广州推行无人售票的乘车方式,三扇门车逐步被淘汰,变成了如今常见的一节车厢两扇门,采取“前上后下”的搭乘方式。如今的公共汽车,有了空调、IC卡智能系统等,能源使用也越来越环保,既有LNG液化天然气公共汽车,也有纯电动汽车。

广州公交的那些趣事

被公交取代的“夕阳行业

最早,广州普通市民出行靠走路,有钱人则可租轿。1920年代开始,汽车、公交的发展使轿馆生意萧条,时人有竹枝词咏此事:“马路纵横处处通,养车飞跑气冲冲。独怜轿馆门罗雀,轿佬围谈诉困穷。”可见在100年前,就有行业因科技进步变成了“夕阳行业”。

广州首个“候车亭

1933年,广州的第一个候车亭在黄沙建成。但别以为“候车亭”真的有个亭子给乘客遮风挡雨,只不过是将站牌钉在电灯柱上,这种站牌一直沿用到新中国成立后的一段时间。1936年1月,长途汽车改称公共汽车,广州公共汽车正式得名,直至今天。

史上“最严”的超载惩罚

民国时期,为了确保行车安全,公交行业制定了一系列行车规则,规定超载一次罚5元。1929年实施超载1人罚5元,2人罚10元,依此类推,直至取消驾驶证;一个公司在一个月内超载20次,取消承办权。如此严苛,可谓是“史上最严超载惩罚”了。当时还规定车辆时速为10英里(16.1公里),车门侧写有“车未停不可上落”。1930年,又增加“夜间行驶不亮灯者罚款”的规定。

专题策划/信时编辑熊栩帆

专题撰文/信时记者蒋隽

专题摄影/信时记者徐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