肇庆高要探索巴戟天平地种植新模式 成活率超过95%
巴戟天在中药界素有“北有人参,南有巴戟天”之美誉,是四大南药之一。不过由于该药材一般要种在一定坡度的山地上,且对土壤疏松程度、温度、光照等环境因素要求较高,因而该药材要细致管理起来通常都比较吃力,产量也往往难保证。
既然“住山上”难管理,那能不能把生长的“家”搬到平地上来?近年,高要董福行农林高新科技种植管理有限公司就往这个思路迈出了坚实的步伐。近日,记者走进该公司位于高要区禄步镇大洲巴戟天平地种植试验区,了解这种崭新的平地种植模式。
组培技术大大提高成活率
走进试验区,记者看见一排排巴戟天种在了离地约半米高的泥土平台里,长势良好。据董福行秘书长周东升介绍,这些巴戟天苗是今年年初才种下的,目前这些苗成活率超过95%,基本不用补苗,这与过去种在山地上只有半成多的成活率可谓大幅提高。
为何成活率提高甚多?周东升向记者解释说,过去种山上的巴戟天苗,是用扦插的方式,选壮苗直接种在地里吸收营养,但土里可能还有其他病菌,不利幼苗生长,因此一棵苗只能长出4、5条根。“现在试验区使用的组培方式,是把苗先放进培养杯培育,直接吸收相应的有机肥,让它良好地‘生根继代’,长出多条根来。”周东升介绍说,利用这种组培的方式,一条巴戟天苗一般能长出30多条根,而且这些根比直接扦插方式要长得健壮。
“起畦”平台防止泥土积水
在试验区内,一大张可活动的黑色纱网顶在巴戟天苗之上,透过纱网,火辣的阳光瞬间变得柔和,再慢慢洒落下来。“巴戟天本身也需要阳光作养分,但过去种在山上的话,午后‘毒辣’的太阳会直接照射下来,损害根苗。”周东升介绍说,现在利用这种活动纱网,上午可打开尽情吸收阳光,然后到了下午就收起来,挡住火辣的阳光,更好地保护植株。
上有纱网保护,根苗下的生长平台也大有秘密。记者看见,巴戟天的种植平台外体用了保温更好、吸水率低的红砖砌成,上面留出了一个个的小洞。据介绍,这种平台叫做“起畦”,主要是防止当中的泥土积水。“由于巴戟天‘耐旱不耐涝’,其生长的泥土环境不能积水,而用起畦就能很好地解决积水这个问题。”周东升介绍说。
周东升还告诉记者,通常巴戟天要种上好几年才能采收,而由于土壤养分基本吸收完了,所以该药材在山坡不能进行连作,如今,他们把该药材放到平地种植,采收完之后可尝试把有机肥加进泥土中,再用机械搅拌,为泥土重新供肥,或能实现连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