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西:足球、桑巴之外还有
□羊城晚报记者 何晶
作为南美洲最大的国家,巴西——这个桑巴舞的故乡,被2014世界杯推上了六月的舞台。然而,除了足球、桑巴、烤肉、咖啡这几个词,许多人似乎对这个人口、面积均居世界第五的国家就没有更多的印象了。
或许大家熟知加西亚·马尔克斯、巴尔加斯·略萨是拉丁美洲文学的“头号”人物,将阅读聂鲁达、博尔赫斯作为有格调的象征,但很少有人知道,除了西语美洲,以葡萄牙语为主要语言的巴西也有着响当当的文学大师,只不过,受到政经地位各方面的影响,巴西文学一直在人们视野的边缘。
在伴着啤酒、炸鸡看球赛的夏夜,在谈论球星、赛事的六月,如果能够在闲谈时随口聊上几位巴西文学,说上几句他人不知道的巴西文化,或许你就是球迷中最有文化品位的那一位。
巴西:足球、桑巴之外,还有文学
【巴西作家群】
克里斯托旺·泰扎 Cristov·o Tezza (1952—)
中译本代表作:《永远的菲利普》
克里斯托旺·泰扎是当代巴西最重要作家之一,2009年被巴西《时代》杂志评为百位最具影响力的巴西人之一。他在2007年出版的小说《永远的菲利普》在巴西引起极大反响,几乎囊括了巴西所有重要的文学奖项,并进入到2012年国际IMPAC都柏林文学奖决选名单。这部小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后,作者也曾来到北京参加新书发布会。
泰扎出生于1952年,从小热爱文艺,十五六岁开始写诗,中学毕业后进了巴西官方设立的商船学校,可是不到一年就偷偷辍学了。1974年,他独自乘船到葡萄牙,准备到科英布拉大学学习文学,但是科大当时因康乃馨革命停课,于是他在欧洲游荡了一整年。返回巴西后,他长期无业,但却始终热情而又绝望地从事文学创作。1977年结婚后,他一直靠妻子养活,直到1984年才在桑塔·卡塔琳娜联邦大学获得葡萄牙语教授的教职。
《永远的菲利普》是泰扎的第一部、也是唯一一部自传体小说。小说以第三人称的形式,描写刚刚获得稳定生活的作家,意外地生下一个患有“唐氏综合症”的孩子。小说以两条叙述线索展开,一条是父母引导下孩子艰难的成长,一条是作家对自己动荡的早年生活的追怀,尤其涉及到上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西方世界经历深刻变动的历史。
欧克里德斯·达·库尼亚 Euclides da Cunha (1866—1909)
中译本代表作:《腹地》
库尼亚出生在里约热内卢一个小庄园主家庭,三岁时母亲去世,他靠姨母养大,接受了中等教育之后,他决定当工程师,1894年考入高等技术学校,1886年又考进了军事学校。就读军校期间,他受到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影响,投身共和运动,1888年起担任《圣保罗州报》记者,《腹地》属于纪实文学,由库尼亚对卡努杜斯农民战争的报道发展而来。这部史诗作品,也被称为“复仇者之书”、“巴西的伊利亚特”或“巴西民族主义的圣经”。
《腹地》全书共三部分:土地、人民和斗争,库尼亚首次用文字记录了之前不为人知的腹地与腹地人。库尼亚分别对巴西的地质环境、人种构成、战争情况做了详尽的描绘,并对巴西的社会问题与民族心理进行了深刻反思。他驳斥了许多认为巴西人低劣,不如旁人的论调,他描述巴西人的尊严、传统、气质和他们永不屈服的性格。
这是一本很难归类的书,它有激动人心的叙述,有优美细致的描写,也有科学分析和研究。它是卡奴杜斯起义的纪实,也是大屠杀的控诉。
若热·亚马多 Jorge Amado (1912—2001)
中译本代表作:《加布里埃拉》、《弗洛尔和她的两个丈夫》、《无边的土地》、《我是写人民的小说家》
若热·亚马多是巴西当代文学中不可不提的一位,1912年8月10日生于皮兰吉镇,成长于伊列乌斯,2001年去世。他曾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在近七十年的文学生涯中,他一共创作了三十多部长篇、短篇小说,以及诗歌、散文。若热·亚马多习惯以现实主义笔法展示时代变迁,用细致的笔法展现巴西社会风俗。他是巴西共产党员,认为“写东西是要改造社会,是要革命”,他反对文学作品中阳春白雪的倾向,坚定自己“搞的就是传统文学”,一再声称“我是写人民的小说家”。他曾因参与巴西共产党领导的政治斗争,被当局多次逮捕入狱、流亡国外。1945年巴西共产党取得合法地位,若热·亚马多当选为国会议员,他提出的宗教自由提案获得通过,将反对种族主义正式写入了宪法。
《加布里埃拉》被认为是亚马多一部特殊的小说,因为在此之前,他更多致力于直接书写政治主题,“通过写作投身政治”,而1955年他退出党务专事写作,想书写一部爱情作品,于是产生了《加布里埃拉》。
1925年,巴西可可之乡伊列乌斯迎来又一个丰收之年,而在丰年带来的富庶和繁荣背后,演绎着激烈的斗争,局面一时纷乱错综。一系列冲突事件后,文明风尚渐渐取代了拓荒时代的野蛮习俗,来自里约的革新派也最终战胜了阻挡进步的当地保守势力,伊列乌斯市赢得了新的未来。在斗争的主线之外,小说的一条辅线是饭店老板纳西布先生的爱情故事,他和美丽热情的外乡女孩加布里埃拉互相爱慕,但爱情故事不无曲折。激烈的斗争与动人的爱情两条线索穿插进行,在亚马多的笔下,他为人们全面而又细致地展示了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巴西,他描绘了一幅新兴城市的社会风俗画卷。
克拉丽丝·李斯佩克朵 Clarice Lispector (1920—1977)
中译本代表作:《星辰时刻》
尽管克拉丽丝·李斯佩克朵早已获得“卡夫卡之后最伟大的犹太作家”、“巴西的乔伊斯”等诸多美誉,但她始终非常小众。在美国,她的作品累计销量不到1万册,在中国,她也只是刚刚被译介进来,《星辰时刻》去年底由99读书人引进中译本,但她的中国读者也非常少。
1920年12月10日,李斯佩克朵出生于乌克兰的犹太家庭,出生不久即随父母移居巴西。巴西的移民谱系比移民大国美国还要庞杂,它的开放性和包容性让移民融入主流社会的平均速度远高于其他移民社会,因此,巴西有不少出生于异乡但在巴西取得至高成就的文化人。李斯佩克朵在1944年出版她的处女作《濒于狂野的心》,在巴西引起很大反响。之后她陆续出版了小说《光》、《围困之城》,同时还完成了《黑暗中的苹果》与短篇集《家庭纽带》的创作。1960年代以降,李斯佩克朵的写作才获得公众承认,《黑暗中的苹果》获得卡门·多洛雷斯奖,儿童文学作品《爱思考的兔子奇事》获得卡伦加奖,并因其文学成就获得联邦大区文化基金会奖。1977年12月9日,李斯佩克朵去世,也是在这一年,《星辰时刻》发表。
保罗·科埃略 Paulo Coelho (1947—)
中译本代表作:《牧羊少年奇幻之旅》、《维罗妮卡决定去死》、《阿莱夫》
有专门研究巴西文学的学者撰文调侃说,保罗·科埃略在本国不过是巴西海岩,但经过加工翻译输出到国外,他就被当成了巴西马尔克斯。文章下边有跟帖点赞,柯艾略就是巴西心灵鸡汤段子手。巴西海岩也好,巴西鸡汤段子手也罢,尽管科埃略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并不高,但他在当代文学中仍然占有一席之地。据说,巴西有三个关键词,一是足球,一是“圣经”,另一个是保罗·科埃略。
保罗·科埃略出生于1947年的里约热内卢,少年时代因叛逆,被视为精神病患者并受到三次电击治疗;青年时代,因反对政治独裁,被投进监狱;1986年,38岁的他踏上去往圣城圣地亚哥之路,心灵顿悟。虽然他直到40岁才逐渐为人所知,但是,他的每一本新书几乎都能卖到100万册以上。从1987年的《朝圣》开始,他的18部作品以68种文字出版、655个版本全球在160多个国家和地区出版发行,销售总量超过1亿册,获国际大奖无数,被誉为“唯一能与加西亚·马尔克斯比肩,拥有最多读者的拉美作家”。据媒体和有关机构统计,在巴西,图书发行总量排名第一的是《圣经》,排名第二的则是保罗·柯艾略。也是由于他的作品有着深远的影响力,2007年,联合国聘请他为联合国和平大使。
马查多·德·阿西斯
Machado de Assis (1839—1908)
中译本代表作:《精神病医生》、《金卡斯·博尔巴》、
《沉默先生》
文学史将马查多·德·阿西斯封为巴西文学真正意义上的开创性人物,也是最伟大的巴西作家,在世界文坛上有“巴西的狄更斯和陀思妥耶夫斯基”之称。
马查多生于里约热内卢,出身贫寒,父亲是黑人画家,母亲是葡萄牙血统的洗衣妇,他患有口吃和癫痫病,虽然只有小学教育程度,但刻苦自学。在从事新闻工作的同时,他开始文学创作。马查多曾经担任政府机关职务,后为巴西文学院主席。
在创作理念上,马查多认为可将印第安元素作为民族文学的起点,但反对将其当作巴西文学唯一的源泉。与之前的作家重视自然、历史不同,马查多更注重强调新语言、新风格,他认为与追溯传统的风俗小说相比,更重要的是探讨眼前的问题,描写日常生活。
《布拉斯·库巴斯死后的回忆》(1881)被视为巴西现实主义文学的开山之作,在巴西文学史上有着难以逾越的地位。《幻灭三部曲》被巴西文学界称之为“不朽的三部曲”,其中,《沉默先生》最为精彩,被誉为葡语文学的经典。可以说,马查多开创了真正意义上的巴西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