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巷人生丨穿梭在老西关的时光

07.07.2016  15:32

    “以前,小学就在巷子里,大部分的小同学,也都住在巷子里。游荡和闲逛在巷子里,追逐和嬉戏在巷子里,菜市场也在巷子里。穿过这条巷子,拐过那条巷子,去找这个或者那个小同学,放学经过菜市场,站在那里看人杀鱼,再晚些,菜市场收摊,摊子后面就是那个小贩的家,你还是可以站在那里看他们煮饭。记忆中,后巷干净静僻,可以放心尽情玩耍。” ——摘自《西关花月夜

    我的后巷记忆,他们的后巷人生,那些日子叫“穿梭在老西关的时光”,寒来暑去,用老街坊的话说,“你都成个老广州啦!”事实上,看过、听过、走过,并不及生活过。

     慢生活

    一出安静的70年代电影

    脚步丈量不出情怀,然而用心感受,我听到内心最爽朗的告白:“最爱幸福二巷。

    这条巷并不长,稍微赶时间,五分钟就可以走完,巷口的老奶奶,常年卖着煮熟的花生和玉米,但并不多言辞。

    往里走,为了城市下水道工程进行过“微改造”的青石板砖一块接着一块,在箱子里围成一堆下棋的大叔们,不出声时你以为他们在思考,但激动起来吵得面红耳赤时让你不敢靠近,稍后却又看到他们有说有笑继续对弈,仿佛这就是人生的节奏。幸福二巷的人生很是安静,好像在循环播放一出70年代的电影。

    我记得放晴的冬天,街坊们搬两个高凳子,把棉被搬出来在巷子里晾晒。文昌幼儿园的后门,还没到下课时间,有街坊经过就翘首隔窗看看自己的孩子。

    老旧老旧的理发店里,充满了年代感的道具,背景音乐也是七大姑八大姨欢快的笑声,而巷子两旁,也是西关人家的门口,三角梅在四季里绽放着,没有风时,这种安静很纯粹。

     老技艺

    时光荏苒的匠人精神

    比幸福二巷的安静更纯粹的,是附近街巷里带着老花眼镜,埋头修修补补的老师傅,我把这种安静称为“后巷人生里的工匠精神”。

    资料图

    华贵横街补藤席的刘叔,坐着一张磨得油亮的木椅子,一瓢水、一把小刀、一个自制的锥子,用一双长满老茧的手,穿了20年的藤条。

    耀华西街补衣服的秋姨,戴着老花眼镜,一架缝纫机、一副老花眼镜、一根挑线头的粗针,手指头缠着纱布,缝补着街坊的花裙子。

    老工匠们都很认真,时间就好像静止在他们苍老或者忙碌的双手之间,附近街巷的车水马龙与他们无关,喧闹的人群与他们无关,时光荏苒难道也与他们无关?

    摄:姜幺幺

    从土兴巷往往龙津中路走,老钟表店的大叔头发已经花白,然后他手中的那块怀表却雕刻了多少西关时光,精细的活儿让他不能一点分心。

    恩洲大巷里,老鞋匠把中年男子的皮鞋鞋底粘好,然后车好边,再迅速给鞋面擦上鞋油,整个过程也就五分钟……

     小生意

    逛不完的小玩意摆卖

    其实,这些年来,西关工匠精神也历经了岁月砥砺,老人们看惯了世事变迁,眼见着散落在街巷里的小行当很多慢慢地被现代工业取代,却又总想留住从老祖宗那传承下来的好东西。

    而我仍然喜欢钻后巷,穿街过巷,跟大行当里的华丽艺术品相得益彰的,是后巷小玩意的摆卖。

    小女孩的首饰,小批发商的商品,还有那些在其他地方找不到的厨房小工具,比如磨米糊的小斗和旋胡椒粉的木漏……

    资料图

    源胜社区一带,玉器档主门在后巷里维持着自己的生意,早上九十点才到铺头,下午四五点是最热闹的时刻,就像人生,有喧闹也有安静。后巷里,谁也想不到第二天会发生什么新鲜事情,然而,家长里短,好像过惯了总有那么一点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