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资品牌积极融入中国IT市场

25.08.2015  12:13

随着时间的推移,“棱镜门”事件已渐行渐远,但由其引发的信息安全危机却仍在国内IT行业中掀起风暴,并在潜移默化中对行业格局及市场发展走向产生深刻的影响:受“国产化自主可控”影响,外资IT品牌正在经受巨大压力。 为了更好地融入中国市场,不少外资IT品牌开始选择国内IT企业作为合作伙伴,或共建合资公司,或入股,或开放技术,以获得一个 “身份认同”。

  外资品牌纷纷“绑定”国内合作伙伴

自“棱镜门”事件发生后,“保障信息安全,实现核心软硬件国产化自主可控”便被国家层面提高到空前高度。在这种态势下,外资IT品牌在中国的市场拓展越来越艰难,而不少企业找出的解决之道则不谋而合:与国产IT企业合作。

日前,戴尔和清华同方宣布,将共同在计算机系统、服务和解决方案、IT基础架构、全球采购和供应链协同等领域展开合作,提升双方的竞争力。本次合作从双方接触到最终签署合作备忘录只用了2个月时间,目前合作的地域范围仅限于中国市场。具体合作形式非常宽泛,既有研发、技术、产品层面的合作,也有渠道、客户资源共享等销售层面的合作,双方甚至还将在人才培养、供应链合作等方面展开一系列行动。

对戴尔来说,虽然在服务器市场占有率上有优势,不过作为外资品牌,未来中国市场的开拓将受到“自主可控”等政策的影响,寻找一家国内品牌厂商合作便成了捷径。

无独有偶,华三通信则选择了股权变更的方式来确定自己的“民族企业”身份。

5月21日,清华控股旗下紫光控股宣布,以不低于25亿美元的股价向惠普公司控股子公司开曼华三(H3C Holdings Ltd)发起收购,主要标的是其持有的香港华三51%的股份。这标志着被外界争议数月的华三身份终于确定,华三股权在被买卖多次后,重新回到“民族企业”阵营。

过去几年,由于惠普持股,华三通信一直披着合资企业的外衣在国内研发生产,导致其在政府主导的网络设备采购中处于不利地位。一个例子是,有一段时间三大电信运营商的设备集采中几乎没有看到华三的身影。

作为一家老牌外资企业,IBM采取了更为实际的举措:与中国的IT企业展开深度的科技合作。通过OpenPOWER基金会与中兴、浪潮、苏州中晟宏芯、江苏产业技术国际研究院等企业合作,IBM开放了其硬件主力POWER(全球性)平台,同时,IBM在中国的宣传口号也从“Made For China”转为“Made With China”。

这是一个双赢的决策,对IBM来说,可以吸引更多企业加入POWER阵营,扩大市场影响力,进而拉高硬件业务增长;而对中兴、浪潮等国内企业来说,借助IBM领先的技术以及芯片层面的开放力,可以快速提升自身技术实力。

  中国仍是IT业重要市场

“自主可控”和“国产化”的概念其实并不新鲜。不过,自“棱镜门”事件爆发后,“自主可控”和“国产化”也随即被提至国家战略层面。

去年5月20日,中央国家机关政府采购中心发出通知,要求中央机关所采购的所有PC产品不允许安装Windows 8操作系统;同月23日,国家网信办发布消息称,为维护国家网络安全、保障中国用户合法利益,我国即将推出网络安全审查制度,该项制度规定关系国家安全和公共利益的系统使用的重要技术产品和服务,应通过网络安全审查。与此同时,中国开始酝酿在信息系统领域推行相关限制性政策。

接下来的2014年9月3日,银监会、发改委、科技部、工信部曾联合下发《关于应用安全可控信息技术加强银行业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意见》(即39号文),明确提出:“在涉及客户敏感数据的信息处理环节,应优先使用安全可靠、风险可控的信息技术和服务;从2015年起,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对安全可控信息技术的应用以不低于15%的比例逐年增加,直至2019年达到不低于75%的总体占比。”

受此影响,多个统计数据显示,外资品牌在华的市场份额正在面临前所未有的下滑。

以往中国市场一直是思科业绩增长的动力,但“棱镜门”事件曝光后,思科的在华业绩开始受到影响。根据思科提交的财务年报显示,2011财年和2012财年,思科在中国市场的产品销售出现了11%和17%的增长,但在“棱镜门”曝光之后的一个季度内,思科中国区的销售额下降了18%。

IBM的发展同样受到了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这家老牌IT厂商在中国有着广泛的业务,尤其是服务器等硬件业务。仅2014年第一季度,IBM来自中国的销售收入同比就下滑了20%。据分析师预计,IBM公司约4%的收入来自中国,约合40亿美元。而IBM最新一季的财报显示,该公司营收已连续13个季度出现下滑,且第二季度营收未及市场预期。在截至6月30日的第二季度中,IBM总营收下滑至208.1亿美元,未及汤森路透I/B/E/S对分析师调查得出的209.5亿美元的均值。

除了网络设备、服务器厂商在华业绩大幅下滑外,部分外资IT厂商的产品也因为信息安全的因素受到影响,其中赛门铁克的安全软件曾因为被指存在漏洞而遭政府部门的停用。

与此同时,这又是一个所有厂商都难以割舍的巨大市场。

根据赛迪公司发布的报告,2014年中国IT市场总规模是1.3万亿元,其中硬件规模7327亿元,软件规模2130亿元,IT服务市场规模3590亿元。如今,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已成为推动市场增长新的动力,预计2015年至2017年,IT市场会呈现出加速的增长态势,IT服务年均复合增长率将达到21.1%,软件年均复合增长率将达到14.2%,硬件最低,为7.4%。

显然,中国市场的重要性成为国外品牌与国有品牌合作的最大动力。

  国产化任务依然艰巨

在业界看来,过去国外厂商凭借技术实力和先发优势提前占据了国内IT市场,并通过高昂的价格赚取了丰厚利润。近年来随着国产自主核心技术的迅速发展,在许多环节已经具备了与国外产品同台竞技的实力。

中国工程院院士倪光南表示,国产化替代已具备一定基础。随着中国科技和工艺等发展,国产设备和系统与海外产品的差距日益缩小。

但也有业内人士认为,虽然国内IT企业通过产品创新、技术革新斩获了一定的市场份额,但是把眼光放长远,IT国产化在未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其中对于硬件产品的替换就是一件非常艰巨的任务。

以细分领域的服务器数字证书为例,虽然地方以及金融部门自身都有数字认证机构,且部分厂商具备较强的自研实力,但市场主要掌握在国外厂商手里。“目前大型金融机构、电商企业99%的服务器证书,都来自国外厂商。”赛迪智库信息安全研究所所长刘权表示。

而在底层的服务架构方面,依然存在对外资品牌的依赖。“像操作系统,微软在桌面,苹果和谷歌在移动端,都具有绝对垄断优势。”赛迪顾问总裁助理王强说,国产操作系统虽然也获得了一些第三方厂商的支持,但“操作系统是一个生态系统,尤其是在大众消费市场,需要非常丰富、多元的引用,国产品牌难有替代”。

因而,从长远发展来看,在技术、产品、集成合作以及商业模式等方面,国产化替换任务依然艰巨。

研究机构Gartner则认为,国产化更合适被当作一个长远的发展目标。当前,国内厂商与国外厂商仍将处在一个合作与竞争并存的大环境当中。许多国外厂商在进入中国市场时,都需要寻找本土的合作伙伴来为用户提供部署、运营、后期维护等服务。在这一过程中,国际厂商依靠的是国内厂商的行业经验,而国内厂商也需要国外厂商的先进技术作为支柱,双方需要考虑更多的是,如何建立一个双赢的生态环境,而这种合作模式还将持续相当长的一段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