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宝安区致力打造“养老服务+”升级版

15.12.2015  23:45
  编制按: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要积极开展应对人口老龄化行动,弘扬敬老、养老、助老社会风尚,建设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截至2014年底,全区有60岁以上常住老年人口7.4万人,其中户籍老年人2.5万人,占全区户籍人口总数的6%,老年人口呈逐年加快增长趋势。近年来,宝安区坚持问题导向、需求导向、民生导向,未雨绸缪应对人口老龄化,充分发挥宝安的区位、产业、科技、人文优势,运用“互联网+”,大力发展集“养老+医疗+保险+文化+科技+金融+地产+购物+休闲”于一体的现代养老服务业,打造“养老服务+”升级版,助推产业转型升级、城市转型发展、社会转型融合,为深圳市建设国家养老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城市进行了探索,积累了经验。

  (一)坚持“政府+市场”融合,推动社会化养老

  宝安区把养老服务当作提升城市发展竞争力和文明程度的重要工作来抓,充分发挥政府和市场两个作用,坚持政策引领、市场驱动,通过简政放权、创新体制机制,激发社会活力,健全养老服务体系,满足多样化养老服务需求,使养老服务业成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成为扩大内需、增加就业、促进服务业发展、推动经济转型发展的重要力量。一是加强政策创制,为养老服务业加快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先后出台了《宝安区发展老龄服务事业和产业工作方案》、《宝安区社区养老服务暂行办法》、《宝安区区级公办养老机构入住评估轮候试行办法》等多个规范性文件,建立健全了区委区政府统一领导、区老龄委组织协调、各相关部门和街道各司其职、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老龄服务事业和产业发展工作机制。对构建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的养老服务格局、保障养老用地和设施供给、健全老年福利及权益保障制度、加强老龄服务人才队伍建设、加大财政资金扶持力度等制订了具体措施,有效调动了社会各方力量参与养老事业发展。二是坚持保障基本,发挥公办养老机构的托底作用。正在按省一级社会福利机构标准,抓紧筹建1家区级公办养老院,设置养老床位500张以上,重点为老年人提供基本养老服务,优先为孤寡老人、经济困难的失能半失能老人提供供养、护理服务。积极推进街道敬老院升级转型,改造现有基础设施,增加养老床位。推行公办养老机构入住评估轮候制度,采用“积分入住”制,保障老年人公平、公正、公开享有基本养老服务。三是完善市场机制,逐步使社会力量成为发展养老服务业的主力军。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为大力发展养老服务业营造平等参与、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在全国率先试水养老用地“招拍挂”出让,开工建设集“养老+医疗+保险+文化+科技+金融+地产+购物+休闲”于一体的“幸福之家”养老综合体,迈出了养老设施用地市场化探索的步伐。扶持任达爱心护理院建成全市规模最大的集吃、住、行、养、护、医、娱于一体的综合型民办养老院,创建了养老与养生、养老与医疗、养老与度假相结合的综合养老新模式。

  (二)坚持“机构+居家”融合,推动养老机构社区化

  宝安区坚持用改革的办法,突出问题导向、需求导向、民生导向解决养老难题。针对当前区级公办养老院“一床难求”和街道敬老院及民办养老院空置率高同时存在、老人更愿意选择社区养老问题的实际,在全区大力推广“离家不离亲、离家不离社区”的新型社区养老模式,打造5H(Home“家一般温暖”、Hospital“就近医疗”、Hotel“宾馆式服务”、Holiday“度假式生活”、Happy“老有所乐”)幸福社区养老品牌。一是加强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建设。按照全市统一部署,在每个街道建设1家以上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为日托老年人提供膳食供应、个人照顾、保健康复、娱乐和交通接送等日间服务,目前已建成6家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二是完善具有宝安特色的社区长者家园建设。总结推广沙井街道步涌社区探索利用社区自有物业建设老年公寓的做法,在每个建设2家以上社区长者家园,为社区老人提供集中居住和生活照料服务,与社区日间照料中心互为补充,兼顾社区老人养老的多样化需求。目前已建成17家社区长者家园。三是整合现有社区各种养老服务资源。发挥居家养老服务机构等社会组织作用,将社区星光老人之家、社区健康服务中心、社区服务中心等与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长者家园无缝对接,实现机构养老、社区养老、居家养老的融合发展,打造“没有围墙的养老院”。四是加大社区养老服务扶持力度。采用公建公营、公建民营、民办公助等多种模式,通过招标确定社区养老设施建设运营机构。区财政每年安排800万元,对新建社区养老设施,视场地面积、功能设置等情况给予30至100万元的一次性差别化建设经费资助,每年10至20万元的运营经费资助,以及场地租金资助、服务补贴资助等。

  (三)坚持“养老+医疗”融合,推动健康养老

  宝安区积极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结合,对有需求的失能、部分失能老年人,以机构为依托,做好康复护理服务,着力保障特殊困难老年人的健康养老服务需求;对多数老年人,以社区和居家养老为主,通过医养有机融合,确保人人享有基本健康养老服务。推动普遍性服务和个性化服务协同发展,满足多层次、多样化的健康养老需求。一是支持养老机构开展医疗服务。鼓励有条件有资质的养老机构设置医务室、纳入医保定点范围。在入住老人数量达到一定规模的区社会福利中心、任达爱心护理院等养老机构设立医务室或医疗门诊,并纳入医保定点范围。在街道敬老院和社区日间照料中心、长者家园配备专(兼)职医护人员。二是鼓励医疗机构拓展养老服务。全面落实老年医疗服务优待政策,指导医疗机构为养老机构开通预约就诊绿色通道,为老年人特别是高龄、重病、失能及部分失能老年人提供就医便利服务。支持医疗资源丰富的医院配建或转型为康复、老年护理机构。指导深圳复亚医院建成全市首个医养结合型民办养老机构——深圳市复亚护养院,并开设老年病科和老年康复中心。三是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医务人员与社区、居家养老结合。开展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和长者家园与社区健康服务中心“医养结合”试点,充分发挥卫生计生系统服务网络优势,结合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开展为老年人建立健康档案、推行健康体检服务,与老年人家庭建立签约服务关系,为老年人提供连续性的健康管理服务和医疗服务。

  (四)坚持“养老+科技”融合,推动智慧养老

  宝安区积极推进养老领域的“互联网+行动”,将信息技术、人工智能和养老服务机构建设相融合,对传统业态养老服务进行改造升级,通过搭建信息开发平台,开发适宜老年人的可穿戴设备等,通过共需衔接,扩大服务范围,提供个性、高效的智能养老服务。一是开展养老服务和社区服务信息惠民工程试点。通过开设养老服务APP、微信公众号、微博、QQ群等渠道,搭建养老服务网络平台。启用电子政务系统网上办理居家养老服务补助申请、办理敬老优待证等服务事项,开通124个社区家园网,免费安装“亲情通”1171台,让老人足不出户就能享受实时化、多样化、个性化的养老服务。二是提升养老机构信息化服务水平。利用互联网、物联网等信息技术,升级改造养老机构现有管理信息系统,依托养老机构为周边居家和社区老年人提供服务。在任达爱心护理院、鑫梓润养老服务中心试点开发“智慧养老云平台”信息系统,应用秘书云服务+老年穿戴设备+定位地图等,让“长者”尽在“掌握”,老人居家外出无忧。三是鼓励和支持养老服务科技创新。发挥宝安电子信息产业聚集优势,推动企业和高校、科研机构结合,研发老年人用可穿戴设备、便携式医疗设备等高科技养老助老电子产品。搭建养老用品与养老服务供需对接平台,动员深圳市盛世任我行科技有限公司等多家生产老年用品的企业参加中国慈善项目交流展会,向养老机构推广或捐赠高科技老年用品。鼓励养老企业通过设立冠名慈善基金等方式更好地实现养老事业和产业的融合发展。

  (五)坚持“物质+精神”融合,推动文化养老。

  宝安区紧紧围绕“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工作目标,全面落实《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在保障老年人物质生活需求的同时,不断丰富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使老年人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生活得更有质量。一是推动老年社会福利适度普惠化。进一步优化老年优待政策,加大老龄事业投入。每年投入1800多万元,在全市率先将高龄老人津贴发放范围扩大至70周岁以上户籍老人,为70岁以上的户籍老人购买意外伤害险,为60岁以上低保老人发放困难补贴,受益老人达10000多人。二是培育发展老年人社会组织。引导老人开展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全区培育各类老年社会组织155个,实现社区老年人协会全覆盖。区慈善会通过社会招募公益项目对养老服务进行资助,在服务老人的过程中提升了社会组织的自我发展能力。探索建立社会工作介入养老服务机制,组建了79支社区“社工+义工”服务队,组织社区老人结对帮扶,为社区老人开展上门走访慰问、心理慰藉等活动。三是持续开展老年乐龄服务。每年举行“宝城秋韵”老年人文艺汇演等敬老月系列活动,广泛开展“敬老文明号”创建活动,倡导老年人志愿服务“银铃行动”。在每个街道建设1所老年学校,每个社区开始老年课堂。开展孝道文化进社区、进学校、进家庭活动,举办“十佳金婚老人”、“十佳银龄风采老人”等评选活动,在全社会营造尊老、敬老文化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