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小微服务业亟待创新求变

19.04.2016  11:39

  发展小微服务业是创业富民的重要渠道,在扩大就业、增加收入、改善民生、促进稳定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李克强总理强调,小微企业是吸纳就业的“主战场”,是顶住当前经济下行压力的“重要一招”。

  在经济改革转型的进程中,服务业正加速新旧动能更迭、冷热业态切换。我市小微服务业发展状况如何?呈现怎么样的特点?存在哪些困难和问题?如何更好促进小微服务业发展和提升?

  ●本报记者  杨  敏  通讯员  江雪伦

  【行业现状】

  记者了解到,梅州市小微服务业单位共22974家,其中企业1689家,个体户21285家;从业人数为8.9975万人,其中企业从业人数2.2196万人,个体户从业人数6.7779万人,户均从业人员分别为13.14、3.2人。资产总计454.06亿元,户均资产2688.38万元,实现营业收入70.05亿元。

  近日,国家统计局梅州调查队在全市范围内随机抽选了87家小微服务业企业进行调查。调查结果显示,83.5%的调查企业认为2015年经营情况总体平稳,与三季度相比,有28.6%的企业四季度营业收入比上期增加,49.5%的企业营业收入相比持平,22%的企业营业收入相比减少。2015年,调查企业总营业收入为1.9亿元,与去年同期的1.89亿万元相比,上涨了2%,下半年企业经营情况较上半年有明显好转,趋势向好。

  近年来,国家陆续出台了减免企业所得税、扩大营改增试点行业范围、取消多项行政事业性收费等多项扶持政策,助力小微企业发展,我市小微服务业企业总体持续受益。截至2015年12月底,全市共有4122家小微企业享受所得税优惠政策,减免所得税额达1300.47万元,小微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受惠面达到100%,中央和省出台的“关于减免小微企业所得税、免征行政事业性收费”的政策已落到实处。5月1日起,全面推开营改增试点,将建筑业、房地产业、金融业、生活服务业纳入试点范围,将可陆续帮助企业减免税费。

  【行业透视】

  国家统计局梅州调查队调查数据显示,分行业看,房地产开发经营业、租赁商务业、交通运输企业营业收入排名位于小微服务业前三名,分别为22.01、19.59、14.14亿元。

  从户均营业收入来看,最高的行业是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为510.9万元,最低的是文化、体育和娱乐业,为36.7万元,最高值为最低值的13.9倍。从户均从业人员来看,最高的是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为81人。最低的是文化、体育和娱乐业,为7人,最高值为最低值的11.6倍。

  信息软件技术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效益最优

  2015年,生产性服务业成为梅州市新经济增长点。调查显示,两大新兴技术类行业(信息软件技术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是生产性服务业经济增长的主体,营业收入利润率分别为15.5%、93.7%,盈利能力高于总体水平。

  道路运输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经营不振

  交通运输业作为基础性、服务性行业,与经济发展具有较大的耦合性。

  调查显示,2015年道路运输行业营业利润为负29.6万元,同比下降2.7倍,过半企业营业利润下降幅度超过40%。主要原因为经济增长放缓、消费环节增长较快,导致生产环节净利下滑。据梅州市某货运公司负责人反映,每吨货运价格从2015年初的100元左右,降至年底仅50多元,企业因利润太低选择性接受订单。部分小型运输公司下半年出现半停业状态,仅少量接单维持企业运转。

  此外,文化传媒行业营业利润同比有所上涨,从2014年同期的负114.4万元增加为2015年的负50万元,但仍未能实现扭亏为盈。

  仓储和邮政业迅速发展,生活性服务业后劲足

  调查显示,当前我市仓储业和邮政业资产增速最高,同比为4.4倍,营业利润同比增加2.24倍。其主要原因为网购消费热点的兴起,快递仓储和物流市场需求上涨迅速,企业投资增加,固定资产原价同比增加7.5倍。

  其次是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营业收入、营业利润分别为2234.6万元、257.2万元,与去年同期营业收入2065.4万元、营业利润267.9万元相比,基本持平。生活性服务业发展后劲足,资产增速较快,同比增加88.3%。

  【困难问题】

  竞争激烈,行业薄利

  随着网购、旅游等消费热点的培育,不少行业的市场需求上涨,经营形势趋势向好。

  然而企业反映盈利能力跟市场需求上升并不完全同步,受原材料成本、人力成本、同行竞争等压力,不少行业的企业盈利能力止步不前。据兴宁某快运公司的老板反映,网购消费虽然使快递业务量大幅上涨,但目前快递行业不断加盟壮大,价格战导致恶性竞争严重,利润空间不断压缩;同时,“薄利”使得快递行业越来越难以支持日益上涨的人力成本。

  科研投入少,创新能力差

  调查显示,75%的企业无任何科研经费投入,20%的企业四季度没有增加科研投入。在8家获得新技术的企业中,依靠联合研发的占38%,依靠技术成果转让的占50%。科研渠道的匮乏、核心技术意识的淡薄,导致企业缺少开拓新市场、增加产品附加值的能力。

  同时,45%的企业没有进行企业信息化建设,在已运用信息化的企业中,67.3%的企业信息化目的是广告宣传,人力资源管理、网上销售等信息化运用手段还相对缺乏。不少企业依旧呈保守经营态势,科研投入少、创新能力差、企业管理不规范,陷入依靠低价、同质竞争的恶性循环。

  对未来经营预期态度谨慎

  截至2015年年末,87家受调查企业全年固定资产拥有量1.78亿元,同比增长6.6%,企业资产总计5.78亿元,同比减少1.1%。调查企业资产经营规模稳定,固定资产投入量略微上涨。全年负债3.44亿元,同比减少1%,资产负债率59.6%。

  在生产投资和经营规模上,不少企业仍旧呈现保守趋势,企业普遍认为,宏观经济下行压力依然较大,消费市场有效需求不足的判断,对未来经营预期持谨慎态度;部分企业则认为,由于企业自身规模较小,抗风险能力不足,自有资金量较少,在拓展发展规模的同时,负债量也会随之增加,加重企业的债务负担。

  【前景指南】

  优化结构,谋“新发展”

  记者从相关部门了解到,目前我市的主导产业仍集中在烟草、机电制造、矿产建材、陶瓷等传统产业,面对经济新常态,区域产业转型必须向资源要素、产业技术、地区文化和地缘格局的深度层面进行战略空间拓展,挖掘小微企业市场契机。国家统计局梅州调查队的调查研究员认为,当前,应凭借梅州“一带一路”共建形成的庞大产品需求、投资需求与经济合作,大力发展以商贸物流、产业物流、农村快递、仓储物流为重点的物流业;以解决融资门槛高、金融机构集聚性差,促进金融服务提升为目的的金融业;以发展客家特色文化游、休闲乡村度假游为主体的旅游业。

  此外,在提升基础服务业适应市场需求的同时,积极推进包括支持农电商产业的互联网平台经济、提供健康养生服务的养生旅游基地,以及着力挖掘客家风情的客家文化创新。鼓励新兴服务业快速发展,加快地方特色文化、资源与产业迅速融合,迎合“三新”业态,增强市场活力。

  推进个性化经营,融入创新潮流

  在供给侧改革的基础上,不断加强企业创业创新精准扶持,强化对梅州市创业协会的指导服务。有关人士建议,当前可以对创业创新优秀项目给予奖励。推动“创业创新综合服务窗口”高效运行,搭建创业创新转化孵化平台,激发全社会创业创新活力,打造促进实体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在企业层面,则需要通过联合经营、特色经营以及强化个性服务等方式赢得市场份额,提高小微服务业满足个性化、多层次的消费市场需要的能力,加速旧行业向新业态靠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