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过路过别错过!广州市文化馆新馆十大最美打卡点→
“十里红云一湾水,八桥画舫十六亭。”近日,广州又添一座文化地标——占地面积居全国首位的广州市文化馆新馆。
依托壮丽的广州新城市中轴线和海珠湖水系景观,广州市文化馆新馆是一个富有岭南生态特色、文化底蕴的城市客厅。
走进广州市文化馆新馆,不仅有文化之美,还能体会到建筑之美、园林之美。在新馆里捕捉美的瞬间,这些氛围感拉满的“网红”打卡点不可错过。
打卡点一:中心阁
馆内最高、最具标志性的建筑,公共文化中心主楼中心阁。
中心阁高约39米,以汉唐风格打造,与曲艺园主楼形成南北走向的空间轴线,并与城市新中轴线的广州塔遥相呼应。
打卡点二:中心阁观景平台
从中心阁一、二楼间的观景平台放眼望去,亭台楼阁高低错落,游廊花窗佳木翠秀,赏心悦目。
打卡点三:群众文化广场
在这里,细细体会中国古典建筑风格的“对称之美”。
从这个角度看去,无论是看向曲艺园,还是回头看公共文化中心,其中体现的“对称美”,呈现在建筑色彩、影调、结构上,统一且和谐,蕴含着平衡、稳定之美。
打卡点四:曲艺园主楼
曲艺园的主楼跟中心阁的建筑风格相似,但细看起来其实各具特色。
曲艺园主楼为三层高的阁楼,上层屋面为十字脊的歇山顶,下层屋面为四坡顶。在总体风格及尺度比例上学习汉唐“如鸟斯革,如翚斯飞”的气韵。
打卡点五:公共文化中心拱门
拱门是园林中常见的造景元素之一,她不仅能有效地将空间区分开来,而且能在移步异景中起到很好的装饰点缀效果。拱门之后,别有洞天。视觉空间通过拱门得到延伸,不仅有高低错落的层次之美,而且让人对“一探究竟”充满期待。
打卡点六:洞窗(公共文化中心等)
洞窗是中国古典园林建筑的一种装饰方法。洞窗不设窗扇,有六角、扇面、梅花、石榴等形状,常在墙上连续开设,形状不同,称为“什锦窗”。
洞窗的韵味,在“洞”而不在窗,一望即景,别有洞天。广州市文化馆之内随处可见的洞窗,真可谓“从此静窗闻细韵,琴声常伴读书人”。
打卡点七:凉亭(公共文化中心等)
亭在园景中往往是个“亮点”,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广州市文化馆新馆中有“十六亭”,其中,位于公共文化中心的这个亭子,四周是文化培训及办公区,她成为这个区域的视觉焦点,意料之外却也在情理之中。
飞檐翘角,“有亭翼然”。虽无山间晦明之变化,周边却也当得起“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于此小憩,足以“陶然共忘机”
打卡点八:公共文化中心长廊(演艺排练区)
廊柱悠悠,光影斑驳。斜阳陌陌,树影婆娑。
摇曳的是汉唐之韵,生姿的是时代青春。
游廊作为传统唐宋建筑的特色元素,向来都是文人墨客流连忘返且灵感迸发之处。“风经绿树鸦栖稳,月入空廊柱影斜。”何不小驻片刻?
打卡点九:翰墨园亭台
欣赏建筑之美,不妨看门、看窗、看檐、看梁。每一处细节,都在无形中言说着五千年的智慧。
窗棂之美,在乎其能取日光月影,舍朝晖斜阳,在乎其能遮雾雪霜露,挡芭蕉夜雨。推窗而望,或是“绝怜人境无车马,信有山林在市城”。
打卡点十:翰墨园廊道
或许是本次推荐的十个打卡点里最“神秘”难寻的一个点。
在依山傍水的翰墨园,通过爬山廊道层层递进,总有这么一处怡红快绿之所,翰墨飘香之地。
似辛弃疾《水调歌头》词中所云:“好锁云烟窗户,怕入丹青图画,飞去了无踪。”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莫斯其格
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杨泽彬
视频/G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