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门市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深入开展文化惠民工作

12.09.2014  17:09

  近年来,江门市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文化惠民亮点频频,不断激活侨乡文化资源,倾力打造文化名城品牌,为人文五邑的华章添新彩。

   打造文化发展新高地 实施“四馆”整合

  江门市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美术馆四馆整合建设工程是江门市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举措,更是落实国家、省文化强国、文化强省发展战略和《珠三角规划纲要》的迫切需要,对江门市文化名市建设具有重大现实意义。自确定“四馆”整合提升项目以来,江门市文广新局就将其作为落实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的重要抓手,与相关单位紧密配合,狠抓落实,高标准完成前期规划,稳步推进项目建设。

   彰显改革活力 文化执法放权

  7月18日,江门市文广新局与蓬江区、江海区政府举行文化执法事权下放交接仪式,标志着市级文化执法机构简政放权进入最后阶段。作为市本级和蓬江、江海区事权财权调整框架内的重要内容,文化执法放权,顺应了文化市场发展的需要,满足了基层文化产业管理工作的现实需求,彰显改革活力,是江门市文广新局体制改革促发展的重要布局。

  从政策研究到职能划分,从改革动员再到事权落地,为真正落实好文化事权下放,江门市文广新局做了大量认真细致的准备工作。成立了2个工作组,先后召开10多次会议,针对事权下放、职能交接等工作出台了3个方案,今年7月底,江门市文广新局分别和蓬江、江海区政府签订了文化执法事权下放协议,明确了蓬江区7月底开始行使文化执法权、江海区明年3月开始行使文化执法权,事权下放工作顺利完成。

  为了让蓬江、江海两区相关部门能尽快进入角色,让他们对下放的事权接得住、管得好,江门市文广新局落实定点帮带政策,强化业务培训,实施分类指导,组织以案代训,建立随访制度,有效提升了基层文化执法者人员的执法能力与素质,切实保障了“放而不乱”,稳步过渡。

   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落到实处 文化惠民树品牌

  文化信息实现资源共享、农村电影放映超额完成任务、农家书屋建设全覆盖、广播电视“村村通”,以“四大公共文化服务工程”为主要载体,推出“社区图书馆”、“手机图书馆”、“中国(江门)华侨华人多媒体资源库”、“基层文化艺术辅导点”等品牌文化惠民项目,以满足群众多方面的文化需求,江门市文广新局真正把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落到了实处。

  以电影艺术为例,全市公益电影每年放映13373场电影,农村电影12540场,东湖广场每年放映电影100场,同时把电影送到外来工集中的厂企,活跃外来工文化生活,送电影进工厂733场。另外今年下半年起增加在五邑华侨广场、长堤广场各放映公益电影50场。

  随着群众文化修养的提升,传统的“量化普及”模式已无法满足百姓更高层次的精神需要,为此,市文广新局又通过建立艺术干部与业余艺术团队挂钩辅导制度,帮助业余团队提高艺术水。同时,还积极推动市粤剧团配合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需要,投排了5个有关教育实践活动内容的折子戏,送到各市区和基层单位,为基层群众送去丰盛的粤剧大餐,余阳丽等粤剧名角的加入,更是让许多普通戏迷大呼解渴,意犹未尽。

  市文化馆新建立的文化志愿者艺术团,则成为群众文化建设的一大新亮点。从“激情广场大家唱(跳)”到东湖广场文艺舞台的“周末大舞台”;从市文化馆的“周末艺术沙龙”到参与市文化馆举办的各种大型活动,该团以良好的艺术水准,饱满的艺术激情,成为基层文化活动的生力军。

   弘扬侨乡传统精神 保护历史文化遗存

  江门五邑历史悠久、古迹众多,历史文化资源十分丰富。现已公布的各级文物保护单位有190处,其中世界文化遗产1处(开平碉楼与村落)、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处(开平碉楼和梁启超故居)、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8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60处、第三次全国不可移动文物普查公布点1767处。还有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一个(开平市赤坎镇)、历史文化名村2处(开平市塘口镇自力村、恩平市圣堂镇歇马村)、广东省历史文化街区2个(台城老城中心区和台城西宁街区)、广东省历史文化名村2处(蓬江区棠下镇良溪村、台山市斗山镇浮月村),以及各类博物馆9家(含公共博物馆6家)。

  近年来,江门市认真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针,通过文物普查、积极维护抢救、公布文物保护单位、依法管理等有效手段,切实加强了历史文化遗存保护,发扬侨乡传统精神内核。今年“5.18国际博物馆日”广东主场日活动在江门举办,江门市文广新局正在推进海上丝绸之路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甘化厂工业遗产保护利用、广东省科技考古基地建设完善、长堤历史街区文化内涵挖掘等大型历史文化保护传承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