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直属国有林场守着青山绿水愁“没饭吃”

21.07.2014  08:13
市直属国有林场属于公益三类事业单位,实行企业化运营,唯一的收入来源是占林场林业用地面积34%的商品林。在生态环境保护呐喊声中,商品林已成为众矢之的,也成为林场人欲舍却不能的“活命草”。

今年40岁的陆茂是江门市河排林场五工区的护林员。从场部坐船到五工区,要一个多小时。那是一个没有手机信号的地方,陆茂和其他3位同事一周里大部分时间都住在那里,靠一台小功率发电机发电,吃饭得自己动手,捡柴生火……

如果你来这里一天,你会感觉这里脱离了尘世,就像桃花源一样;但是,你要在这里呆超过两天,蚊子就会让你受不了。”近日,本报记者走访河排林场时,副场长吴宏胜用这样一句话描述林场生活的艰苦。

记者日前走访江门市七大市直属国有林场时,了解到许多林场人不为人知的艰辛:许多护林员一辈子跟林木打交道,有些人终身未娶,甚至得了孤僻症、抑郁症。此外,林场人的收入并不高,一般为每月1500元到2000元。

江门市的市直属国有林场属于公益三类事业单位,实行企业化运营,唯一的收入来源,就是占林场林业用地面积34%的商品林。可以说,商品林既是林场干部职工的收入来源,也是林场维护生态公益林的重要保障。但是,在日益高涨的生态环境保护呐喊声中,林场的商品林已成为众矢之的,也成为林场人欲舍却不能的“活命草”。

【现状】林场因商品林招“骂名

7月10日,记者与河排林场工作人员一起,从码头乘船,经“五邑明珠”——锦江水库前往林场五工区。1个多小时的船程,蓝天白云倒映在水面上,两侧青山相伴,让人仿佛置身于世外桃源。

但河排林场党委书记、场长吴劲清的话,把记者拉回了现实。“整个林场分7个工区,从事营林生产和护林防火工作。其中,生态公益林占了大部分,占小部分的商品林是林场正常运转的基本经济保障。但正是这占小部分的商品林,目前社会上有关指责却很多。”他说。

记者了解到,江门市的市直属国有林场共有7个,均建于上世纪50年代后期至60年代初,地处县市交界的边远山区地带。除了河排林场,其他林场分别是江门市古斗林场(位于新会区崖门镇)、江门市大沙林场(位于开平市大沙镇)、江门市狮山林场(位于开平市赤水镇)、江门市古兜山林场(位于台山市四九镇)、江门市四堡林场(位于鹤山市龙口镇)和江门市西坑林场(位于恩平市牛江镇)。其中,河排林场是江门地区最大的国有林场和林业基地。

7个市直属国有林场经营总面积75.7万亩,林业用地面积72.9万亩,占全市林地面积的11%.林业用地中,生态公益林面积47.84万亩,占林业用地面积的66%;商品林面积25.06万亩,占林业用地面积的34%.

正是占林业用地面积的34%的商品林,给七大林场招来了“骂名”。出于保护生态环境,目前社会上普遍反对林场种植商品林,尤以桉树为甚,认为桉树吸水吸肥,破坏土壤,污染水源;一些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也提出建议,要求改水库第一重山为生态公益林(这一点已在河排林场得到了体现),保护林场水库库区生态,防止水土流失。

【困境】陷入生态与生存两难境地

对于社会上的呼吁,林场人心里也清楚,“发展商品林,多多少少对生态环境会造成一定的影响”。为了尽量减低影响,河排林场积极开展生态林(低效人工纯林)改造规划及实施饮用水资源保护等相关工作,为创建生态林场创造条件。

据介绍,河排林场目前经营总面积为17946.8公顷,生态公益林10440.6公顷,商品用材林6013.4公顷。林种主要有人工林(杉、松、相思树和桉树)和天然林(乡土阔叶树),林场对森林实行分类经营,担负着生态公益林建设和商品用材林培育的双重任务。

据了解,江门市市直属国有林场目前仍然是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林场采取“自收自支、自负盈亏”的企业运作模式,随着各方面对环境要求逐步提高,林场自主经营权受到极大削弱,但仍然要自谋生路;林场开支大,历史遗留问题多且负担重。于是,七大林场无不陷入了“生态与生存”的两难境地:一方面,林场中广泛分布有大、中、小型水库和山塘,当地政府和群众对林场的水土保持、水源涵养的生态要求呼声极高;另一方面,摆在林场人面前的却是实实在在的“吃饭”问题。

采访中,吴劲清说,该林场有在编人员55人、在职人员有48人、编外聘用人员26人、离退休人员368人,要养活这么多人,不发展商品林,林场可以发展什么?

【转型】生态公益型林场是方向

在生态建设任务重,发展多种经营受限的情况下,包括林场自身在内的社会各界都在关注林场的转型之路该如何走。四堡林场场长黄汝良告诉记者,林场处在尴尬的地位,现在人们更注重生态、社会效益,以目前的体制,林场想扭亏为盈很艰难,如果不改革,就没有出路。

目前,林场改革在各地都有行动。珠三角发达地区基本上已将国有林场界定为生态公益型林场,成立森林管护中心,充分发挥国有林场在生态建设中的作用。据了解,河源市已于2008年将六大市直属国有林场全部改为生态公益型林场,林场所需正常经费全部由市财政解决。惠州市则采取两步走的办法:2020年前,将国有林场定为生态经营型事业单位,采取财政差额补贴,林场实行自然减员,每年市财政安排约1500万元补差专项资金;2020年起,将林场改为纯公益性事业单位,实行定编定员定岗,市财政全额拨款,林场全面转型为公益单位。

目前,我省国有林场改革与发展的方向大致有两个,分别是生态公益型林场和生态经营型林场。生态公益型林场是指按公益事业单位管理,执行国家对事业单位的管理政策;生态经营型林场则是根据其经营面积,合理确定机构设置、人员编制和经费,生态公益林部分享受国家有关政策支持和资金补偿;其商品林部分和其他经营项目按现行经营方式进行运作。

市人大常委会农工委曾就江门市国有林场的改革、解困与发展开展了专题调研。市人大常委会农工委主任王义认为,将国有林场界定为生态公益型林场已成趋势,希望政府能够以“公益”为总目标,量力而行,对林场进行改革。

王义说,除了探索转为公益一类事业单位之外,林场拥有大量的资源,不能“守着金饭碗没饭吃”,可以考虑大力发展森林生态旅游业。森林生态旅游业是当前一大新兴产业,发展森林旅游业前景宽广,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兼收。如惠州市近年来森林生态旅游产业取得新发展,全市有28个自然保护区和35个森林公园,以南昆山森林公园为龙头的森林生态旅游已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十一五”期间,惠州全市森林公园总收入17亿元,接待游客1331万人次。

据介绍,目前江门市北峰山国家森林公园(位于台山古兜山林场内)、河排省级森林公园(河排林场内)、潜龙湾省级森林公园(开平市镇海林场内)均具有国家或省级森林公园的基础条件,可发展森林生态休闲度假游。在做好生态建设和保护的前提下,由市政府及市旅游局负责整合资源,编制详规,招入有实力的投资者,将其建设成在珠三角有吸引力的森林旅游基地,与川岛海岛旅游、台山温泉旅游等一并策划发展;通过森林旅游资源开发增加收入,分担国有林场改革的经济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