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市社工机构4年跃升至76家

17.03.2015  20:21

        今天是第九个“国际社工日”。前后一周内,江门社工行业热闹非凡:15日,第四届“侨乡社工宣传周”启动仪式在东湖广场举行,来自全市的68个社会组织齐聚东湖广场宣传推介。启动仪式后,各市区结合本土实际工作,开展形式多样的社工宣传活动;新成立的首批“侨乡社工讲师团”还将下基层,深入到三区四市普及社工知识;组织澳门外访学习班,促进江澳社工人才实务交流……

        记者发现,本届社工宣传周除了以往的例牌菜——社会组织成果展、专家沙龙交流等,还有向香港浸会大学授予“江门市社会工作继续教育合作单位”牌匾和向深圳市东西方社工服务社授予“江门市社会工作人才实习实训基地”牌匾的“新菜品”。结合在这前两天开班的江门市社会工作本土见习督导培训班,不难发现,江门社工行业的发展开始从原来的“量变”逐步向“质变”转变,政府也大力扶持,搭建人才培训平台,为推动行业的良性发展打基础。

        从业人员渴望提升技能

        2011年,江门市只有2家社工机构,经过约4年的发展,该市的社工机构已跃升至76家,全市社工行业可谓蓬勃发展。据统计,截至2014年底,全市持证社工约1022人,比2013年的526人增加了496人,增幅达94%。其中,一线社工约400人,大专以上学历占88.8%,其中大专学历近180人,本科学历170多人,硕士研究生学历9人。另外,本地三所高校也在培养社工人才,现有在校社工专业学生450人左右,后备人才相对充实。

        据了解,江门社工行业目前主要以老年人社会工作、残障人士社会工作、家庭社会工作、青少年社会工作四大板块为主,随着行业发展,涌现了司法社会工作、禁毒社会工作、学校社会工作、低保救助社会工作等新领域。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江门社工行业在过去几年里,由于政府的重视和引导,社工机构数量和人才队伍迅猛发展,服务领域不断扩大。然而,前期求数量的粗放式发展的不足也逐渐显现,社工机构服务质量参差不齐,制约了社工行业的进一步发展。

        市社会工作协会秘书长易毅燕分析,江门现时的社工主要以刚毕业的科班学生,或有热心、有社区经验但还未考证的,或非科班出身的社工为主,服务经验尚浅,因此,这部分从业人员渴求提升能力,进行系统的培训和认证,获得相应的“证明”。易毅燕坦言,持证社工数量虽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目前还远远不够,希望用一年时间发展到2000人左右。

        江门社工行业的发展也得到了来自深圳、香港的专业人士的肯定。深圳市东西方社工服务社总干事于文涛在签订实训人才培训协议之前也曾来过江门开课,“未曾料及发展得这么快,其中三所高校培养社工专业人才,人才储备比较充足,这一点甚至比深圳好”。香港浸会大学社会工作系系主任吴日岚教授表示,江门社会工作起步这几年,在数量上得到一定拓展,也开展了不同类型的服务,质量也逐渐改善,“目前比较缺少的是怎样监管服务质量,从而提升服务质量”。吴日岚建议完善社工督导和监管制度化两个方面。

        社工培训侧重点应有所不同

        据了解,江门市今年将重点加强社工人才培养,从过去的“零散培训”进入“规范培训”,更有针对性地结合当下从业队伍整体水平、人才结构开展培训项目。近段时间,市民政局、市社工委和市社协等部门更是“大手笔”建立多个长期培训项目,如开展江门市社会工作本土见习督导培训班,在全市范围内挑选30名优秀社工进修,一年后将获得江门市见习督导认证,并筛选部分优秀学员参加省的督导认证;与香港浸会大学签署社工继续教育培训协议,派老师到江门进行继续教育培训;与深圳市东西方社工服务社签署江深人才实训实习协议,为当地社工提升自我质量搭建学习平台。

        此前,社工机构主要通过到香港、广州、深圳等地参观学习,或邀请资深人士讲课,或社工个人参加培训班,然而,由于这种进修方式成本高,许多刚成立的社工机构未必能吃得消,也就限制了服务水平的升级。香港利民会总干事冯祥添博士在香港已有30多年的社工从业经验,他分析,社工不但要在提供服务的过程中建立起知识和经验,更要强调在职培训和社工督导的帮助。“有些行业可能有固定的行事标准,但社工没有,社工实践过程中需要很多细节介入,服务对象本身就是一个个独特的个体,在现场就要根据实际情况下判断,做不同的回应”,冯祥添博士表示,这不仅靠个人的专业知识积累,更需要在实践过程中的“师徒制”传授,因此要强调社工督导的指导和帮助。

        “随着社会工作的发展,服务项目越来越多,督导的作用更加重要。”吴日岚教授解释,督导不仅给予社工技能上的指导,还可以帮助一线社工疏导心理压力和舒缓情绪,让常接触到负面情绪的社工得以长久坚持这一职业。在社会工作培训计划方面,吴日岚教授也谈了自己的看法,要结合江门市服务对象的实际需求,“每个地方人口结构、地方特色不同,要分析重点服务对象,确定服务领域,从而进行相关领域的人才培训。

        吴日岚教授进一步分析,培训的项目主要包括基本的社会工作培训和高层次的培训。“国内通过考证获得社工资格主要有科班出身和非科班出身”,对于这两类从业人员的培训,他建议,非科班出身社工的实务能力不错,应当补充理论知识“短板”,掌握基本的社会工作知识、工作手法等;对于科班出身或经验相对丰富的非科班人员,可以考虑更高层次的培训,如设置青少年工作、家庭工作、老年人工作等专题培训,“社工从业人员做了一段时间后,一般会走进其中一个领域,要实现一个领域的深耕,应当有更高层次的专题培训。

        服务质量监督制度化

        提升行业服务质量,除了在人才培训方面下苦功外,还要加强服务质量监督制度化建设,“每个服务机构首先要形成一个自我监督系统,即内部监督,然后还要接受政府等相关部门的外部监督”。吴日岚教授谈及服务质量监督制度化的重要性时介绍,香港每个社工机构先自我评估,无论提供服务,还是职员培训,都有评估标准,机构内部的自我评审报告则是政府机构评估的依据,政府相关部门在进行外部评估时,比较各个机构的自我评估报告,也可以发现机构制度的好差,因此,每个社工机构都应建立一套自我评估机制,政府作为引导部门,也可以根据本土情况制定一定的基本参考标准,如香港社工行业的十六条标准。

        作为江门一名资深社工,易毅燕结合香港的经验则建议,香港每一个季度由政府对项目进行评估,可以及时对项目的服务情况进行评估,也是一个监督的过程,若有不足之处,也可以及时要求社工机构整改,既可以保证服务的质量,也为社工机构提升自我的机会。

        服务购买方是评估服务的一方,服务对象作为接受方,如何更好地参与到服务质量评估中来?目前在江门接受服务的一方主要是社会弱势群体,他们对于社工更多抱有感激之意,评估难免偏重“人情”,如何帮助服务对象客观评价服务质量,从接受方的角度促进服务升级?吴日岚介绍,香港社工机构的评估机制透明度比较高,在提供服务之前都会和服务对象确立“服务契约”,声明双方的责任,并让服务对象清楚自己接受服务的整个流程,以及各项服务的预期目标,让服务对象了解自己将会获得什么,因此可以比照服务体验和预期目标对社工的服务进行评价,而非笼统的评估。南方日报见习记者  甘雁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