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鄂赣31市纳入长江中游城市群
新京报讯 为指导与推动长江中游城市群的一体化发展,国家发展改革委昨日对外发布《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下称规划)。
长江中游城市群是以武汉城市圈、环长株潭城市群、环鄱阳湖城市群为主体形成的特大型城市群,涉及湘赣鄂三省、31个市。
规划指出,长江中游城市群承东启西、连南接北,是长江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全方位深化改革开放和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点区域,在我国区域发展格局中占有重要地位。但当前,长江中游城市群一体化发展机制还有待完善。
规划列举了现存的一些问题,如中心城市辐射带动能力不强、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不尽合理、环境污染问题较为突出、城乡区域发展不够平衡等。
根据规划,长江中游城市群将推动完善开放合作、互利共赢、共建共享的一体化发展机制,走新型城镇化道路,着力推进城乡、产业、基础设施、生态文明、公共服务“五个协同发展”。
据了解,这是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出台后国家批准的第一个跨区域的城市群规划。从规划中可以看出,长江中游城市群被定位为中国经济新增长极,中西部新型城镇化先行区,内陆开放合作示范区和“两型”社会建设引领区。
规划提出,到2030年,长江中游城市群要发展成为我国经济增长与转型升级的重要引擎和具有一定国际影响的城市群。
亮点1
构建多中心格局
强化武汉、长沙、南昌的中心城市地位,合理控制人口规模和城镇建设用地面积,进一步增强要素集聚、科技创新和服务功能,提升现代化、国际化水平,完善合作工作推进制度和利益协调机制,引领带动武汉城市圈、环长株潭城市群、环鄱阳湖城市群协调互动发展。
亮点2
落户农民入城镇社保
稳步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把进城落户农民完全纳入城镇住房和社会保障体系,在农村参加的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规范接入城镇社保体系,保障随迁子女平等享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
亮点3
逐步消除户籍壁垒
逐步消除城乡区域间户籍壁垒,促进人口有序流动、合理分布和社会融合。加快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健全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制度,推进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消除高校毕业生流动就业的制度性障碍,允许高校毕业生在就(创)业基地落户。
亮点4
异地就医即时结算
制度促进基本医疗保障政策对接,探索实施异地就医结算和“医保直通车”制度,推动社会保障卡在城市群内通用,逐步实现异地就医即时结算。
亮点5
建设城市群“绿心”
加强应急联动机制合作,建立突发环境事件快速通报机制,共同应对区域突发性生态环境问题。联手防治大气污染,实施城市清洁空气行动计划。构建以幕阜山和罗霄山为主体,以沿江、沿湖和主要交通轴线绿色廊道为纽带的城市群生态屏障,建设城市群“绿心”。
亮点6
推行旅游“一票通”
整合发展长江三峡-荆州-长沙-洞庭湖(岳阳楼)-武汉(黄鹤楼)-九江(庐山)-鄱阳湖-南昌(滕王阁)沿江旅游线路,共同打造高铁旅游走廊等精品旅游路线和国内外知名旅游品牌。实施旅游信息互通,探索推行旅游“一票通”。
亮点7
参与“一带一路”
积极参与和融入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依托亚欧国际铁路货运大通道、东盟国际大通道等国际贸易通道,完善对外交通网络,降低货物运输成本,引进一批国际采购集团、第三方物流企业和国际航运集团,构建多层次对外交通运输通道,着力扩大国际贸易。
亮点8
实现通关一体化
完善口岸综合服务体系和口岸联络协调机制,推动口岸管理相关部门信息互换、监管互认、执法互助和“单一窗口”建设。推动沿江通关协作,实现区域通关一体化,全面推进“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模式。
亮点9
建设快速铁路网
加快推进快速铁路建设,形成覆盖50万人口以上城市的快速铁路网。建设杭州经长沙至昆明、合肥至九江、南昌至赣州、赣州至深圳、九江至武汉、武汉至西安、怀化经邵阳至衡阳、重庆至郑州等铁路;建设武汉城市圈、环长株潭城市群等城际铁路。
亮点10
实施“回归工程”
鼓励海内外楚商、湘商、赣商返乡投资兴业和外出农村劳动力回乡就业,把先进管理经验和生产技术带回家乡。鼓励有条件的企业通过股份制改造吸纳返乡人员参股等方式,引进各类高层次人才。
【解读】
社保跨区域转移 实现就近城镇化
对于如何推进新型城镇化?昨日,国家发改委地区司副司长于合军介绍,关键在于转变城镇化发展方式,或者说核心是解决“人的城镇化”的问题。
于合军称,长江中游城市群既有像武汉、长沙这样的特大型城市,面临着人口拥挤、交通堵塞的城市病,同时,广大农村地区发展比较落后,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只有32%多一点。
于合军表示,在这个区域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除了构建多中心协调发展格局,还将促进省际毗邻城市组团发展。“我们在规划里也点到了很多次区域合作,像‘咸岳九’,就是咸宁、岳阳、九江的小三角,‘新宜萍’也就是新余、宜春、萍乡与湖南长株潭城市群的合作等等,通过这种城市群的组团发展来带动整个面的发展。”
对于就近城镇化,于合军称,城市群发展,就较好避免了单一城镇发展存在的弊端,比如通过促进城市群间大中小城市的发展,为城镇棚户区建设、城中村改造提供了机遇。同时,通过更大区域实行社会保障跨区域无障碍转移,公积金异地存取自由,户籍制度改革,对整个区域实行转移接续无障碍推进,使农民有了更大范围选择,就近市民化更加便利。再通过区域交通一体化发展,使小城镇与中心城市快捷相连,为多点发展特别是小城镇发展带来机遇。
三中心城市已建立高层协调机制
于合军认为,跨区域城市群规划,重点和难点是如何让城市群中各个单元城市能够一体化发展,协同发展。
于合军介绍,三个中心城市间,利益衔接和协调机制已初步建立,比如武汉、长沙、南昌已建立了高层协调机制,每次省会城市会商会都有明确的主题和具体的成果,陆续签署了宣言、纪要、纲要等协议,推出了公积金可以异地存取、社会保障无障碍转移的措施,建立了商事活动认证的一些标准等。
他认为,随着国家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推进,未来要形成全国统一大市场。长江中游城市群首先建立的联动机制,将为国家推进区域一体化发展和统一大市场建设提供可供借鉴的经验和做法。
在规划落实方面,于合军表示,国家层面将尽快建立指导合作联动的高层协调机制和工作务实推进机制,统筹谋划城市群发展重大事项,协调解决突出问题。
打造产业集群再明确各城重点方向
如何处理城市群建设过程中,城市、产业同质化等问题?于合军认为,要辨证地看,在一定区域实现一定程度的同质化,有利于联手打造产业集群,增强这个区域主导产业的竞争力。“如在规划里面提出要打造先进制造业中心、高技术产业中心和现代服务业中心。这三个中心对于几大板块、对于各个城市都是适用的。”
于合军解释,在这种情况下,同质化的核心是要避免恶性竞争和内部的相互蚕食。这需要对大的主导产业框架进行细分,如规划就对各城市产业发展重点方向进行了明确。“生物产业重点要在哪儿发展、光电产业重点在哪儿发展、家电产业要在哪儿发展等等,在一些细分行业上也对城市群内部各个城市进行了不同要求,从而推动构建产业上中下游协同配套的格局,形成整体合力。”
■ 对话
“GDP超越京津冀只是时间问题”
长江中游城市群在协同发展时,哪些方面可以开展重点合作?昨日,新京报记者采访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所长潘家华。潘家华曾在湘鄂赣三省深入调研、考察,是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组重要成员。
新京报:三个城市群面临的最大挑战是什么?
潘家华:最大的挑战是“中三角”目前没有很明显的优势产业。而区域发展需要产业支撑,否则发展水平、规模都会受限制。
新京报:长江中游城市群可以在哪些方面重点合作?
潘家华:首先要实现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这是其他合作协同的前提。打通三个城市群要实现黄金水道的贯通,以武汉为中心的高铁网络的贯通,高速公路体系的完备。要做到从武汉出发,2小时内可达合肥、长沙、南昌、郑州等中部地区城市。
其次是产业的协同。武汉光谷高新技术园区应该对周边城市起到带动、辐射作用,就像北京中关村对河北、天津的辐射力一样。另外,迎着“中国制造2025”的契机,“中三角”形成新的城市集群,一定要找好产业定位,像新能源汽车、电动汽车、电池研发、生物质能、生物沼气,都可以是重点发展的产业。
旅游方面,三地也有很大的协同发展空间。中部地区有山有水,有着独特的休闲文化资源,应当充分发挥岳阳楼、黄鹤楼、滕王阁三大名楼的名片作用。
新京报:有报道称“中三角”GDP会超过京津冀,可能吗?
潘家华:超越京津冀只是时间问题,长江中游城市群的优势和潜力,会让它在未来5到10年间超越京津冀,我对此持乐观的态度。
因为在新常态下,东部沿海进一步增长的潜力、空间受制约,增速会放缓。而中部地区发展潜力巨大,经济增长的速度、幅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从国家战略来看,在中、东、西、西北这四大板块,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京津冀这三个支撑带中,中部最有潜力。
A06版-A07版采写/新京报记者李丹丹 刘素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