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局全球市场 莞企抱团出海
东莞产业“走出去”
最近,东莞产业“走出去”再次成为热点。
先是一批东莞企业家组团去非洲考察,惊呼非洲就是二三十年前的东莞,准备去非洲开厂。再是十几家莞企前往美国阿肯色州实地考察,准备开设加工基地,把产品从“东莞制造”变为“美国制造”。最新的消息是,埃塞俄比亚总理亲自跑到东莞,向东莞老板伸出合作之手。
来自东莞商务局的信息显示,截至目前,全市已有约420家企业在境外开展 投资 项目316宗,涉及投资额8.4亿美元,落脚点包括东南亚、欧洲、非洲、美洲等国家和地区。
可以说,东莞产业转移的箭头已经指向了全球各地。那么,东莞转移出去的都是哪些企业?他们为什么转移?转移对东莞意味着什么?连日来,南方日报记者就此展开了调查。
资源型、制造业企业是转移主力
记者调查发现,东莞“走出去”企业主要为资源型企业和制造业企业,多为中小型企业、民营企业。转移的动因无非是东莞有劳动力成本变高等客观因素,也有企业想接近消费市场、靠近原材料产地等主观因素。比如明盛能源、中展矿业、环球石材等资源型企业,华宝鞋业、永强汽车、创科集团等制造业企业。
从落户地点来看,以投资香港地区为主,全球市场分布广泛。东莞市商务局统计显示,香港地区凭借地缘和人缘优势、完善的 金融 服务体系和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广阔的国际市场等因素,成为东莞企业境外投资的首选地,达282家,占67%。
早期,企业普遍感觉欧美国家的进入较容易,各方面都有相关稳定的流程;对新兴市场的各方面了解不多,包括文化、政策、制度、通关、宗教、语言等,很多企业都倾向于在当地找到代理商为他们进行市场拓展。但如今,东莞企业境外投资主要分布在全球35个国家和地区。近年来,全球市场分布日渐广泛和多元化,东莞部分企业对外投资项目已经扩展到东南亚、欧洲、美国、非洲等国家和地区。
抱团“走出去”趋势明显
从时间跨度上看,东莞企业“走出去”始于本世纪初,到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迎来了一段小高潮。典型的包括2010年西玛玩具在迪拜设立境外营销网络、2010年东莞永强汽车收购英国Carmichael(豪迈)消防车制造公司、2011年东莞华宝鞋业在非洲埃塞俄比亚投资建厂等。
梳理历史可以发现,早先东莞企业多数是以单打独斗的形式“走出去”,以自身能力为主。东莞市商务局有关负责人说,当时尚未形成一批拥有自主创新能力和自主品牌的本土跨国公司群体,大企业与中小企业之间产业网络关系比较松散,大型企业的龙头带动作用不明显,无法形成完整产业链整体“走出去”。但是现在,抱团“走出去”趋势逐渐明显,企业更多地采取抱团形式开拓新兴市场。
比如,东莞长宏木业就和俄罗斯的中航林业合作,将俄罗斯的桦木板材运进东莞销售,金鸿盛电器正准备在巴西建立手机生产线,因为该公司在南美地区的销售已占公司销售的20%。上市企业勤上光电也将在巴西设厂,为巴西当地提供大功率的LED路灯。
“走出去”也是产业升级的过程
有观点认为,产业转移将造成东莞产业空心化,带来 经济 活力、税收、就业等方面的负面影响。但另一方面的数据显示,这些企业在在海外设厂、收购国外品牌,既拓展了产品的市场渠道,又提高了创新水平和科技含量,同时也引入了更多的竞争,更有效的管理措施,也能促进国内企业的转型升级。
事实上,在海外“走得好”的企业,往往会起着示范作用,一方面,带领更多的企业“抱团”走出去,另一方面,也让世界了解中国企业,也能引来一些高端企业落户东莞或其他国内地区,也能支持国内的转型升级。
“制造业是经济的基础和根,没有制造业的成功就没有经济的发展。在经济新常态下,坚守制造业非常重要。”此前到东莞参加论坛时,博鳌论坛原秘书长、原外经贸部副部长龙永图分析称,产业的转移过程,事实上也是产业的升级过程。过去东莞的低端制造业转移一部分,可以为产业的转型升级腾出必要的空间和资源。
龙永图的观点与东莞推动“三旧”改造和企业就地转型的思路颇有相似之处。低端企业倒闭或者迁走之后,要设立准入门槛招商选资。同时,制造企业通过转型升级减少低端环节,提高竞争力,总部和研发基地还是继续留在东莞。
东南亚 用工成本是东莞的四分之一
东南亚国家包括越南、老挝、柬埔寨、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等11国。
东莞一些外资代工企业向东南亚地区迁徙,主要原因是东莞工厂用工成本增加、后备劳动力紧缺,但东南亚地区用人成本低,越南等地工人工资仅是中国的四分之一。这一差距直接导致制鞋、服装、电子等相关代工企业向东南亚迁移。
“随着人力资源等成本的提高,80%的鞋企计划在东南亚设厂,把加工环节外迁。”东莞市鞋业商会秘书长刘伟说,2008年之后,“世界鞋都”东莞的台资、港资鞋厂开始不断外迁,去年以来有加速之势。
今年6月以来,鞋业商会组织了多批鞋类企业去越南、柬埔寨等国考察,准备下一步的外迁事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