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生之间的正能量,是几何级增长的
采访陈咏珊老师时早已入秋,但广州的夏天似乎永远不会褪色。伫立在校道两旁古老的黄葛树依然郁郁葱葱,为来往的华师学子撑起一片怡人的阴凉。
“波古先生是2006年开始来华师工作的,当时我是研究生一年级,是我的导师陈裕群老师引荐他来我们数科院做特聘教授。”2008年我校建立“组合代数中心”,波古先生担任该中心主任,陈咏珊是其代数研究团队中的一员。翻开这段洋溢着激情的学术研究岁月,她语气里充满感动。
对于这个素未谋面的外国学者和一个完全陌生的研究方向,数学系的研究生只能硬着头皮尽力准备,用真诚与虚心来迎接未知。在学生们眼中,遇见波古先生是人生的惊喜,师生之间的学术交流和深厚感情令他们难以忘怀并成为他们人生当中重要的一环。
波古先生培养学生的方式,主要是“研讨”。即便波古先生的行程很满,团队的成员随时都会积极地登门讨论学术问题。随着研究生团队的规模不断壮大,师生革新创立了讨论班。波古先生鼓励学生们热烈讨论,学会动脑,并在做好传播者的角色同时认真倾听学生们的想法。陈咏珊回忆起:“谁想到什么都会直接上讲台,我们就在上面讲我们想讲的,更多的时候波古先生是坐在下面听”。波古先生也会下载世界最前沿的文章,并根据不同学生的能力和兴趣分发给大家去读。
虽已过古稀之年,波古先生依然思维灵活,走在学术前线,“他从来不带教科书和笔记本,什么都装在脑袋里,但是你不要想忽悠他,一定不可能,这是大师和一般人的区别。”他一直以来投入学习之心未减,把求知作为终身的乐趣,这一点也深深影响着他的学生们,使他们体悟到,一个人要保持年轻,必须不断的去学习,激发自己的灵感。
在学术上严谨认真,在生活中又宛如慈父。波古先生在这两个角色中自然地切换,陈咏珊回忆起很多小细节,语气仿佛也柔软起来“对,他很温暖”。波古先生非常关心学生的生活,比如他会发e-mail给学生,祝学生生日快乐、新年快乐。有一次在学生的婚礼上,新郎官一直被灌酒,波古先生看了很心疼,他在旁边一直劝大家不要喝太多。学生送的小礼物,他视若珍宝;学生给他煲的汤,他喝不完但总舍不得扔,每每都是学生怕他吃坏肚子就帮他扔了。
“正是因为遇见他,我才决定留在华师!”陈咏珊老师坦言,自己一开始并没有做老师的打算。直到波古先生改变了她的观念,“我也希望成为波古先生那样的老师,他影响我很多,我也希望自己能够像波古一样影响自己的学生。”即便跟一些学生只有一学期的缘分,陈咏珊老师也会去欣赏他们的个性,而不是只关注学习。“我要看到的只是他们有没有用心去思考,平时我也会讲冷笑话来活跃课堂气氛,让他们觉得这老师还挺幽默的。”在课上,她会经常跟学生谈起波古先生,也是为了让学生觉得大师不是遥不可及的,也能跟他们产生学术上的共鸣。也许未来某一天,受这样的影响,她的学生也走上了讲台,谁说不可能呢?
如同陈咏珊所说,“我被波古先生影响,我又去影响我的学生,这种影响传递下去,正能量是呈几何增长的。”
作者/通讯员:周丽蓉 张诗若 李雪珠 | 来源:新闻中心 | 编辑:徐能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