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师范大学刘勇教授应邀到我院讲学

08.04.2016  16:30

              4月8日上午,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刘勇应邀在白云校区三教报告厅作题为“百年五四的精神财富”的学术报告。         “一百年前,推动古老中国现代化转型的,为什么不是一场科技革命,而是一场文化运动?”讲座伊始,刘勇教授向在场的同学们提出问题。“五四运动作为中国现代化转型的一个节点,在百年之后,我们能反思的又是什么?”         刘勇先从五四运动作为中国现代化转型的一个节点开始,介绍了文化名人作家辈出的五四时期。在这样一个转型变革的特殊时代,鲁迅、周作人、丰子恺、许地山、艾青等人都放弃了自己原先的专业,而转身投向了文学和文化。他认为,“弃医从文”并不是鲁迅一个人的专业选择,而是整整一代人对民族命运的选择。天降大任,走向世界,是五四时期那一代人的普遍行为。         刘勇概括指出五四新文学的跨文化品格:最注重创新,同时又最注重传承;最强调文本,同时又最强调开放;最渴求自由,又最勇于承担责任;最深刻地批判社会,又最无情地解剖自己,他并以白话文的发展进程为例,介绍五四时期部分文化名人文化品格和责任担当:胡适作为白话文运动的首倡者,在1917年在《新青年》发表《文学改良刍议》;被称为“现代中国小品文之王”的周作人也身体力行,积极推动白话文的发展,但他同时也第一个公开提出保护文言文,既注重推动语言的创新,又不忘传承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刘勇认为,中西文化的交融与积淀在那一代人身上体现地尤为明显,我们要从五四时期的那代人身上学习到优秀的文化品格。         刘勇认为,文化有四个特征:文化是无形的,文化是有形的,文化是体验性的,文化是地域性的。亲临山西壶口,你就会真切地感受“黄河在咆哮”“黄河之水天上来”的壮阔,说明文化是体验性的,它是每个人的所见所闻;北京和上海两大都市的文化特征都各有不同,文化具有地域性体现在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文化烙印。刘勇还介绍了影响五四新文学的世界文化背景,其中,日本文化、俄罗斯文化和欧美文化这三个文化板块的影响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