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范生培养系列专题讲座:三方协同育人,多维导引成长

20.06.2018  17:21

5月24日至6月14日,历时近一个月的师范生培养系列专题讲座圆满结束。这次讲座在石牌校区和大学城校区各安排4场次,分别邀请了广东省优秀校长、广东省名校长工作室主持人、顺德乐从中学校长曾盛华,教育部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提升工程、英特尔未来教育专家、天河区教育局副调研员张伟春,十二、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省特级教师、梅县东山中学教师李杏玲,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国务院特殊津贴享受者、我校生命科学学院教授江海声等。来自不同学院的教师和师范生累计近2000人聆听了报告。报告受到听课者的普遍好评。

四个报告人既有教育行政官员、也有中学优秀校长和教师、又有大学知名教授,他们紧扣“骨干专家型的卓越教师”培养目标,从不同视角出发,导引学生更好学习修炼。如曾盛华的报告主题是“基于中学教育改革谈师范生学习修炼”,他从十九大提出 “培养高素质教师、加强师德师风、全社会尊师重教”的新时代新使命出发,从三个视角分享了他的经历与感悟:以中小学教育工作者的眼光看师范教育发展历程,从基础教育改革的现实看师范教育存在的问题,师范生如何适应中国的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曾盛华指出,德和能是教师的核心素养。如何育德?他提出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武装头脑,要有教育的理想和情怀。如何培能?他提出教师需具备六种能力“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能力;信息敏感能力;教师的语言评价能力;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能力;课堂的驾驭能力;教育科研能力”,并建议三种修炼的策略:厚实的专业知识基础(研究好学生)、驾驭课堂教学的本事(教好学生)、综合、广播的知识结构(发展好学生)。

李杏玲结合自身的经历谈了“优秀教师的成长”。她以习近平总书记“好老师”的四条标准为引子,以自身的从教经历分享了如何做一名好老师。她认为名师也是从最普通的老师一步一步成长起来的,认为“教师可以不是高、富、帅,但一定要有真(对学生要真诚)、善(对学生要和善)、美(展现积极向上、阳光的一面);不一定有多丰富的经验和高深的理论,但一定展现给学生踏踏实实、细致入微的努力付出;不标榜自己是什么思想、知识的巨人,但一定要从生活小事做起,用人格魅力感染人,努力做正能量的传播者。教师脸上的微笑有多少,学生的阳光就有多少”。

张伟春畅谈了“互联网+”时代教师领导力。首先引导学生感受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带给教育的冲击,了解中国核心素养的基本内涵,进而在时代背景下提出“我要培养什么样的人”的本源性问题。他从教师专业发展、“互联网+”的连接跨界性等方面回答“我应成为什么样的人”的这一发问,即要成为具备“互联网+领导力”的教师。针对“我如何成为那样的人”,张伟春建议师范生要领悟“用心×技术×常态=艺术”的意蕴,做一名具有领导力的数字时代教师。

江海生结合本科教学、研究生培养谈了“为师之道”。江海生教授从当今科技发展、国与国竞争力的提升必须依靠国民素质的提升,而国民素质的提升,需要好的教育,而好的教育需要好教师这样的逻辑链条,从韩愈的“传道、授业、解惑”三个维度深入剖析了什么样的教师是好教师——善传道、善授业、善解惑,结合具体的例子和事例生动了阐释了如何才“有道”,如何“育道”。

师范生培养系列专题讲座是我校推进“新师范”建设、推进“大学—政府—中小学”三位一体协同育人的重要举措,也是完善“华南师大—普通中小学”协同发展联盟建设、深化职前职后培养一体化的重要抓手。系列化、高水平的讲座以及报告人的身教将“春风化雨”、“潜移默化”地促进师范生师德养成,提升其教育教学能力,为其未来成长为骨干专家型卓越教师夯实基础。

作者/通讯员:彭上观 张伟坤 刘喆 | 来源:教务处 | 编辑:杨柳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