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干货、强力带货,东莞市文化馆馆长黄晓丽这堂课亮了

11.04.2020  00:03

危机危机,有危也有机……文化馆行业能否在危机之中把握机遇实现高质量发展,这是全行业面临的课题和热切期盼。”在抗击疫情的过程中,关于文化馆的社会影响力、与科技融合、产品服务精准度等问题,一直困扰着东莞市文化馆馆长黄晓丽,并引发她对文化馆未来发展的思考。

4月10日下午3点,她作为“文化馆事业发展的思考与讨论”网络课程(由中国文化馆协会策划组织)第九讲的主讲人,以“智慧、品牌、社群——对未来文化馆发展的几点畅想”为主题,分享了自己的思考。这堂课在线观看人数达“10万+”。

在她看来,无论文化馆接下来往哪个方向发展、发生什么样的变化,都是为了一个目标——不断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的质量,让公共文化产品跟得上时代的脚步,让文化服务不是单纯为了消磨时间的免费大餐,而是为了让生命更加美好的心灵享受;不是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而是有滋有味、好看好玩,又能提升素质的品质生活。

值得一提的是,讲课尾声,黄晓丽还贡献“神来之笔”——直播带货,卖力为莞香、莞草、麒麟、龙舟、茶山公仔等东莞非遗文创产品打call,赢得一片点赞。

打造没有围墙的文化馆

关于自己对文化馆未来发展的思考,黄晓丽将其为智慧、品牌、社群三个关键词。

谈到文化馆的智慧化建设,黄晓丽认为,一定要有前瞻性,要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甚至要走在时代的前面,不能再像过去那样“被动式的”“挤牙膏式的”,单纯停留在数字资源建设上,而是应该更主动地去拥抱互联网,始终保持对新技术应用的敏感性,真正实现智慧化运营,“未来的智慧文化馆,不仅仅是智慧场馆建设这样看得见的硬件,还包括管理理念、管理体系、运营体系的全方位升级,最终实现成体系的智慧化。

那未来的智慧文化馆,具体的呈现方式将是怎么样的?黄晓丽进一步阐释了自己的期待:文化馆运营和管理的智能化,数字文化生产和传播的交互化,资源服务的共享化。

就目前而言,文化馆的活动和服务,无论是线上的还是线下的,基本是以文化馆为主阵地开展,这与互联网时代的开放、共享理念明显不相适应,因而,黄晓丽提出,要打开大门,打造没有围墙的文化馆,“这种开放不仅是让外部的资源为我所用,还要打破壁垒、开源合作、共建共享,实现资源使用的最优化,以及社会效益的最大化。”以正在整个城市公共空间展出的“致敬最美的你——东莞抗疫影像特展”为例,她介绍了东莞市文化馆在这方面的尝试。“东莞抗疫影像特展有创意,思路、方法值得借鉴!”这种东莞经验,也受到观众好评。

把整个文化馆打造成一个大品牌、大IP

品牌是个热词,几乎每个行业都在强调品牌意识,文化馆同样需要进行品牌建设。

那文化馆究竟该如何打造品牌?打造什么样的品牌?“文化馆的品牌打造,应该是对文化馆的整体性的品牌塑造,而不是一个个孤立的活动品牌,就像故宫一样的,要把整个文化馆,打造成在一个地区、在全体市民中有影响力的大品牌、大IP。而这种整体性的品牌建设,恰恰是目前我们文化馆的一个短板。”黄晓丽说。

形成一个记忆点、打造一个热点、搭建一个枢纽点,结合具体案例,她从这三个点阐述了自己关于文化馆进行品牌建设的思考。

提到形成一个记忆点,黄晓丽表示,虽然文化馆的服务定位是全面的,但在品牌建设上一定要聚焦,要集中力量打造具有不可替代性的特点。“个人认为,可以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民众文化艺术生活场所’。首先,这也是全民艺术普及的重要内容;更重要的是,立足本土,致力于本土特色文化的传承发展,是可以打造文化馆的记忆点的。

在她看来,文化馆可以传承发展地方的人文风俗,打响地方文化乡愁记忆体验馆这一品牌,而且可以和目前的文旅发展、乡村振兴结合在一起。

观众点赞:涨知识啦

社群”这一概念,相信大家不会陌生,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有自己的社群。黄晓丽认为,社群的概念,有助于帮助文化馆更好了解民众的需求。用发展社群文化的路径,可以提升文化馆的服务质量。用社群文化的理念来开展公共文化服务,可以跟上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趋势,向细分群体提供精细化服务;能够发挥社群的圈层效应,逐步形成文化馆的核心圈层;可以发挥社群的自我组织功能,更好地实现文化的创新创造。

分享结束后,黄晓丽还对观众在直播界面互动区的提问进行了回应。“涨知识啦!信息量很大,学习!”“江西省群艺馆员工学习中,受益匪浅!”“文化馆事业发展原来有这么多课题思考,获益良多!”“晓丽馆长带货,精彩!精彩!”“黄馆的带货能力好强!”……记者在互动留言区看到,无论是黄晓丽对文化馆未来发展的思考,还是为东莞文化打call以及直播带货,均收获观众如潮好评。更有不少观众表示,非常期待今年将在东莞举办的首届全国文采会,“东莞非遗,文采会见哦!

温馨提醒,如果错过了黄晓丽馆长带来的这场精彩讲座,可以登录“国家公共文化云”平台,收看回放。

全媒体记者 赵水平 沈汉炎/文

直播截图

全媒体编辑 宁新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