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助特需群体走出家门,广州志愿者这样做

20.12.2021  10:30

大洋网讯 12月12日,2021年广州市“爱心满花城”助残服务周在北京路步行街正式启动。“爱心满花城”助残服务系列活动是广州市残疾人事业的特有品牌,已经步入第11个年头。记者在服务周期间深入走访,了解了广州一系列温馨动人的助残故事。

和心智障碍青年结伴出行,走出家门,一同探索社交技巧;带着特殊孩子,拿上画材沉浸到艺术世界中;为视力障碍的朋友们录下自己的声音,成为更多人的眼睛,看见多彩世界……来自不同领域的广州志愿者正作为特需群体融入社会的同行者,逐渐成为推动城市“残健共融”的重要力量。

此前,在“瑕之美”特殊孩子艺术节广东省文艺汇演中,由特需群体创作,囊括美术作品大赛特等奖、一等奖的30幅作品在广州多个线上线下平台向公众持续展出。很少人知道,这场文艺汇演最早可以追溯到20多年前,近年来影响力不断拓宽,影响的人越来越多,而之所以能搭起平台,志愿者正是其中重要的力量。一位志愿者说:“障碍不应该是一种偏见,但我们必须正视它,帮助特需群体跨越各种各样的障碍。这时,最需要的,也是志愿者。在跨越障碍的基础上,融合才有可能出现。

走出家门,永远是第一步

对于大部分心智障碍群体而言,家永远是最安全的港湾,但走不出家门,就意味着告别所有的可能性。”一位志愿者说,对大众而言,理想中的社区应该有温暖的居住空间、有趣的集体活动、亲密的邻里关系。然而,对于残障人士而言,仅仅是走出家门参与社区活动,与外界交流,这些普通人眼中习以为常的社交活动就有诸多困难。

心智障碍青年在融入社会中的一大障碍是他们的社交圈子非常小——仅限于家庭人员、为他服务的社工、志愿者或是同样的心智障碍人士。在广州市扬爱特殊孩子家长俱乐部,这家专注特需群体及其家庭需求和发展的公益机构看来,特需群体也很渴望交到更多朋友,跟正常人出门社交。

在这一次特殊孩子艺术节中,小鱼(化名)在现场摆摊即时创作,他的笑脸气球特别受欢迎,当然,更为大家所知的,是他给海洋馆画的一条彩虹白鲸。”广州市扬爱特殊孩子家长俱乐部一位工作人员介绍,小鱼在2岁多被确诊为自闭症,之后在专业力量和家长的积极干预下,小鱼在融合友爱的氛围中,顺利地在普校度过小学、初中,目前已经顺利升读职中。

但这些都建立在孩子能融入社会的基础上。”该工作人员透露,从2020年起,广州扬爱组织“社区老友记”活动,发动广州扬爱助残志愿服务队组织志愿者协助心智障碍青年进行不同主题的社区探索和实践体验,提升社区生活技巧,使其更能自主地和社区融合。

社区老友记”的概念最初来源于美国“Best Buddies”(最佳老友)项目,意在让心智障碍青年与更多同龄人形成长期稳定的老友及伙伴关系。而小鱼的结对对象是志愿者卢花。令卢花印象深刻的是,在相约外出期间,小鱼不仅非常愿意学习和交流,而且是个暖心的孩子。即便在公共场合,小鱼偶尔会做出不合时宜的行为,但一经提醒,就不会再出现类似的行为。

在博物馆里参观期间,看到画作上的鸽子,小鱼学了一声鸽子叫,在我提醒之后,小鱼就没有再发出叫声了。”卢花回忆,跟心智障碍青年一起外出,常会出现可以引导他们的时机,教会他们公共场所的礼仪。“每一次进步,无论对于小鱼、家长,还是我们,其实都是非常欣慰的。”在围绕着特需群体提供支持的每一个人看来,走出家门,建立联系,永远是融入的第一步。

天使”陪读,推动融合教育

走出家门是第一步,接下来,迎接他们的,是成长的重重挑战。

瑕之美”特殊孩子艺术节已步入第24个年头,最初由广州扬爱和广州市少年宫发起,旨在为特需群体提供一个展示的舞台。多年来,广州市少年宫持续开展特殊儿童免费教育培训项目,大力推广公益性艺术教育。他们深知——要展示,首先要成长,但如何支持他们的成长,则是另一个问题。

2007年以来,广州市少年宫特殊教育部逐步建立起一支稳定的志愿者服务队——“爱特天使”融合教育志愿服务队,开展各种志愿服务活动,“陪读计划”就是其中之一。每个周末,都有数百名大学生志愿者,来到特需孩子的课堂,陪伴、辅助特需孩子们上美术、手工、音乐、疗育等课程,引导他们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

少年宫美术课堂上,每个孩子的旁边都有一个志愿者。大多数志愿者来陪读之前,并没有接触过特需孩子,甚至有一些误解,但接触下来,他们发现这些孩子并不像想象中那样“难相处”。

来自广东工业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红十字会的志愿者蔡诗慧说:“我之前还以为特需孩子不会表达情感,但熟了之后他们可能会很黏你,他们其实就是一个个普通小孩。

很多志愿者跟蔡诗慧一样,和特需孩子相处之后,越来越喜欢他们,在少年宫陪读了一个又一个学期,有的志愿者甚至坚持了好几年,还带动了身边的人加入“陪读计划”。

随着志愿者团队的不断扩大,为了给特需孩子更专业的陪伴和帮助,广州市少年宫每学期都会为志愿者们开展一系列培训,包括专业配岗管理、志愿服务领袖培训、特殊教育专业技能讲座、团队特色服务督导等成长性服务,给予他们成长和学习的机会。

相关负责人说,因为有了“陪读计划”,特需孩子和家庭发生了一些实实在在的变化——因为有志愿者陪读,家长们可以难得放松一两个小时,一起交流育儿经验;孩子们也有了更多社交训练的机会,慢慢地愿意打开心扉,和外界接触。

跨界无障碍,才是真正的共融

除了这两个志愿服务团队,还有一些志愿者在“瑕之美”特殊孩子艺术节的幕后,打造一个更为广阔的无障碍世界。2021年,“之美”特殊孩子艺术节首次举办有声画展,由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心聆感影”口述影像服务的志愿者们将平面的画作通过文字和声音进行了延展。通过口述影像,视障朋友也有机会一起“”画。

无障碍不仅仅针对某一个特定群体,而是以平视的方式看待任何一种障碍,并提供抚平的可能性。

很少人知道,阻碍的存在有时是隐晦的。现实生活中,许多残障人士因为各种各样的阻碍,无法更好地融入社会生活,享受艺术文化。2012年,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和广州青年志愿者协会助残服务总队一起合作,举办了“心聆感影”无障碍电影现场讲解活动。目前活动已经举办了50期,服务残障人士超过8000人次。

2021年“瑕之美”特殊孩子艺术节的筹备过程中,大家不约而同想到了这支志愿服务队。“这个舞台是无障碍环境的结果,因此,它不应该强调障碍,而是强调没有障碍,每个人自打出生起,就可以探索各种各样的美。

彼时,这支志愿服务队开始了为艺术节的多幅画作录制画面声音。

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事情。在讲解每一个画面或视频之前,讲解员们都需要提前准备,反复观看,推敲细节,一个一个字地雕琢稿件。在志愿者焕如看来,如何用简洁、生动的语言,准确地把电影画面上的内容传达给视障患者,让他们理解画面的内容,是口述影像的重点,也是难点。

志愿者楚楚加入“心聆感影”团队,源于一次特别的体验活动。因为体验活动中设置了视障患者可能遇到的种种障碍,楚楚一直牵着志愿者的手,“如果放开我的手,我可能一步都不敢踏出去”。那次体验活动之后,楚楚希望自己也可以成为牵引别人、给别人温暖的人。

无论是口述影像还是艺术舞台,都旨在帮助残障人士能够走出家门,认识新朋友,融入社会。在这个过程中,志愿者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他们和特需群体彼此走近,建立连接,并针对彼此的需求创造无障碍的环境和舞台时,更多特需朋友才有可能表达自我,探索自己的价值。

所以,我们看到很多孩子在这个过程中表达自己的感受,享受这个舞台,我心里特别感动,觉得我做这种事情是有意义的,对社会是有贡献的,这也是我们为什么会坚持的原因。”一位艺术节工作人员说,“特需孩子需要被看见、被接纳,每一位陪伴他们成长的志愿者,已经走在推动社会融合的路上,也让我们看到了特需孩子平等融入社会的更多可能。

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林琳、贾政 通讯员穗残宣、张雪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