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投3亿帮扶梅州145条贫困村

27.06.2014  11:40
金龟”下“金蛋”,荒山变鱼塘,村民成股东……新一轮的双到扶贫正以“输血变造血”的产业扶贫模式展开。6月30日广东省第4个扶贫济困日即将来临,恰逢广州第二轮扶贫双到工作驻村一周年。近日,记者实地走访广州帮扶梅州的多个县区贫困村,了解新一轮扶贫的模式和贫困村贫困户的变化。据悉,截至今年4月,广州和梅州两市累计筹集对口帮扶资金3.6723亿元,已完成投入2.93亿元,建设公共设施项目695项。

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经济社会发展成果辉煌,但区域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也日益突出。2010年7月广东省提出“规划到户责任到人”的扶贫战略,鼓励对口帮扶部门以及社会各界深入贫困地区帮扶,实现共同富裕。第一轮为期3年的扶贫工作已于去年结束,新的一轮正在推进中。

在新一轮扶贫开发“双到”工作中,梅州市共确定了386个帮扶村。其中,广州市对口帮扶145个贫困村。扶贫单位通过民生帮扶、产业帮扶、建设帮扶等措施,千方百计帮助贫困村脱贫。

据了解,第二轮扶贫工作开展以来截至今年4月,广州和梅州两市累计筹集对口帮扶资金3.6723亿元,已完成投入2.93亿元,建设公共设施项目695项,发展经济项目279项,成立农村专业合作社135个,新增农村专业合作社135个,解决饮用水安全72381户,改造贫困户住房454户,5138户有劳动能力贫困户脱贫,帮扶16872户贫困户共67360人,帮扶工作正在积极推进中。

预计至2014年末,145条对口帮扶村集体经济年平均收入5.55万元,村民年人均纯收入6762.79元,贫困户年人均纯收入5279.4元,将分别较2012年末增加947%、42.5%和87.8%。

产业:养金龟年收益60%

这个水龟基地落户在我们村,我家增收上万元,真是金龟!”在兴宁市乐仙村,村民童慧兰家200平方米的闲置地改造成了崭新的水龟养殖基地,在这里养殖着广州市司法局大胆引进的石金钱龟和红面蛋龟,如今首批150只种龟已经初现成效,产蛋45只。童慧兰是第一批受益者,除了将房子租赁给了扶贫单位做养殖基地,她还做起了养殖工,每个月增收500元。

站在童慧兰家门前望出去是一片碧绿的湖水,这正是最适合养殖水龟的地方:“这里青山绿水,水源丰富,生产各种小鱼虾,这些都是水龟的饲料。”据介绍,一只水龟的饲料成本非常低,一年只需要30元左右的小鱼虾就可以了。

水龟基地首期投入了50万元。引进的种龟收效快,一只乌龟一年可以产10~15只蛋,一只收购价格150元。农户只需花1万元引进4只种龟,3母1公,一年产蛋40只左右,一年收益率约60%!而村里的贫困户则由我们免费提供乌龟,让贫困户可以尽早脱贫致富。”广州市司法局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农户养殖水龟所产生的龟蛋将被保护价回收,带动全村村民共同致富。一直做腐竹加工的村民刘宗伟也计划养龟:“做腐竹靠天吃饭,一旦下雨,腐竹就会霉烂,有时损失过半。养龟则不受天气变化影响。

产业扶贫正在梅州145条村轰轰烈烈地上演。在海拔300米的高山上,白云区同和街道帮扶的大埔县高陂镇三岗村办起了高山水产养殖场,荒地变鱼塘,农户成股东,28户贫困户由同和街出资入股,一年分红上千元。在广州示范村中官村,一片片绿油油的油茶铺满荒山,预计5年后每年将带来20万元的村集体收入。

教育:贫困学生免于辍学

如果不是广州的扶贫帮扶,我的女儿们就要辍学了。”新美村贫困户魏和章告诉记者。魏和章的老婆二级残疾卧床不起,他靠养猪种粮供应着4个学生。

每天早上五点就起床干农活,晚上七点才回家。”然而即便如此卖力,供应子女读书的沉重负担依然压得魏和章直不起腰来——满头白发与皱纹,让56岁的他看上去像七旬老者。

2011年,大女儿魏家君考上了嘉应学院,魏和章咬牙让她读上了大学。第二年,当儿子考上技工学校时,家里再也负担不起儿子的学费了,他的儿子被迫辍学打工。但他还有两个女儿在读书,一个读初中,一个读高中,两个孩子一年的各种费用就有6000多元,这让魏和章几乎要放弃。

一个大学生,脱贫一家人,无论如何都要让孩子把书读完。”广州交委的扶贫驻村干部陈维立知道情况后,马上启动了助学资金帮助魏和章,并给予了慰问金,几千元的资金成了孩子们能继续读书的救命钱。

陈维立告诉记者,现在在村里,贫困户的大学生一年有1500元的助学金,高中800元,初中200元,小学100元。村里有十几名贫困大学生得到帮扶,可以继续完成学业。(耿旭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