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水HMO模式:平安好医生App引入风投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独家获悉,目前平安好医生App平台正计划引入风险投资机构,已有大型风险投资机构对其估值达到数十亿美元。
平安集团通过联手健康险公司打造平安好医生App,打通移动医疗的支付闭环,布局由保险公司控费为核心的医疗O2O生态圈。此举也有可能改变中国医疗环境。
本报记者 陈植 上海报道
一时间,保险公司与移动医疗机构的跨界共创合作,成为一种时髦。
继平安集团整合健康险业务与平安好医生App平台,近期春雨医生开始进驻中英人寿健康平台,探索医疗商业险与互联网医疗的合作契机。
另外,7月底,阿里巴巴集团旗下阿里健康与中国太平洋保险旗下太保安联健康保险公司开展战略合作,开发基于互联网的健康保险产品与服务生态圈。
“移动医疗机构已经意识到,单靠电商思维做互联网医疗,是难以持续的。”一位业内人士坦言。究其原因,用电商思维开展互联网医疗的最大发展瓶颈,就是移动医疗平台容易陷入经营悖论。即一方面他们需要依靠卖出更多药品实现盈利,另一方面消费者会担心过度医疗引发药品支付费用高涨,就不愿在移动医疗平台就诊。在这种情况下,移动医疗平台引入保险公司为消费者医疗“埋单”,就可以在实现医疗控费的情况下,让互联网医疗业务得以快速发展。
然而,这类跨界共创合作看似前程似锦,操作起来绝非易事。
计划签约近5万名医
“关键是移动医疗机构与健康险公司能否齐心打造管理式医疗HMO(Health Maintenance Organizations)。”平安健康董事长兼CEO王涛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专访时表示。
他认为,要搭建HMO系统存在两大挑战,一是健康险公司与移动医疗公司能否通过资源整合,通过自建诊所、招募医生、布局医药网点等措施建立核心医疗资源以实现医疗控费;二是能否大幅提高移动医疗服务效率,吸引越来越多消费者改变以往线下就医习惯,前往互联网平台就医问诊。
目前,平安集团通过联手健康险公司打造平安好医生App,打通移动医疗的支付闭环,布局由保险公司控费为核心的医疗O2O生态圈。
但在王涛看来,要以此实现中国式的HMO集团,依然任重道远。然而,风险投资机构似乎对基于互联网的HMO业务模式情有独钟。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独家获悉,目前平安好医生App平台正计划引入风险投资机构,已有大型风险投资机构对其估值达到数十亿美元。
一位接近平安健康险的人士透露,目前平安集团方面正在与风险投资机构接洽,但以商业机密为由没有透露具体的风险投资金额与风投持股比例。
相关数据显示,截至今年二季度末,平安好医生App注册用户数累计达1200万,日均咨询量达5万人次,相当于一家地区三甲综合医院日人流的两倍多。
这份成绩背后,是平安集团为这个App配置了庞大的医疗服务网络。
截至今年年底,平安健康将签约1000名来自三甲医院的全职医生,以及近5万名外部签约兼职的医生。其中包括4.5万名来自三甲医院各科室的主治医生和4000名三甲医院副主任以上级别医生,为客户提供24小时的实时咨询。
与此同时,随着医生多点执业政策的落实,平安“万家诊所”计划将招募全职医生成为线下诊所布点的合伙人,帮助他们创业,实现资金、场所的必要条件的到位。
目前,平安健康还在深圳建立起了名医中心,上海徐汇的旗舰店也即将呈现,下半年还启动了全国八个省会城市的试点,打造医疗O2O生态圈。
在医药配送方面,平安好医生则与上海医药旗下华氏大药房合作,率先在上海核心城区(浦西中环及浦东内环内)实现了“2小时上门”的药品急送服务。这项业务还将推广到北京、杭州、南京、广州、深圳、沈阳、天津等城市。
试水HMO模式
王涛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平安集团之所以斥巨资搭建这些医疗资源,都是为了建立自身的核心医疗资源,为基于HMO模式的医疗控费作准备。
“当然,我们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如何用这些医疗服务资源吸引消费者开始尝试互联网医疗。”王涛并不否认,要改变消费者的线下就医习惯,并非易事。
王涛坦言,这也是平安集团内部首款真正意义上的互联网保险产品,全程实现线上投保、核保、理赔、支付服务。
“在设计这款保险产品时,我们没有将盈利作为首要考虑因素,反而希望适度降低保费,作为一种获客方式,吸引更多消费者体验互联网医疗。”王涛直言,其实抗癌卫士产品在拓展初期,公司可能需要承担一定额度的亏损,但这也是互联网的游戏规则。毕竟,淘宝一直在贴钱经营,用了7-8年时间培养客户电商消费习惯,要改变消费者的就医习惯,同样需要持久战。
有业内人士认为,光靠流量导入与建立控费型核心医疗资源,未必能促使HMO模式良性运转。
“其实,美国HMO公司之所以能成功,一是利用大数据分析,能对某些医院不合理收费进行干涉监管,二是全面收集客户以往病历记录,对潜在病患对症下药,进一步降低理赔开支,实现健康险业务的可持续盈利增长。”这位业内人士分析说。但在国内,目前保险公司与移动医疗机构在这方面的数据积累尚不健全。
王涛坦言,这的确是一项严峻的挑战。平安集团方面现在能做的,一是借助健康险业务与国内2000多家公立医院建立长期合作关系,通过HALO风险管理系统对大量医疗险理赔数据进行分析,了解各家医院医疗成本结构,尝试介入某些费用偏高、医疗效率偏低的医院费用管理,实现医疗控费;二是依靠平安旗下的信息网所积累的客户医疗数据、加之家庭医生对客户以往医疗记录的收集整理等,建立一个庞大的数据分析库。
“我们打算先运营两年,不断收集数据进行分析,再对HMO业务做出优化。”王涛表示。
健康险产品变局途径
在业内人士看来,以往健康险产品之所以价格高昂,动辄年均保费高达数万元,一个重要原因是传统健康险公司只能够参与理赔环节,无法涉足前期疾病预防、中期治疗、后期康复的整个医疗过程并实现控费,导致大部分险企赔付率普遍偏高,不得不提高保费应对亏损压力。
但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多方了解到,基于移动医疗的控费愿景,春雨医生与中英人寿正在探索开发基于互联网医疗的、年保费在3000-5000元的中端商业医疗保险,甚至还有保险公司开始研发管理式的企业中端医疗保险产品,向企业所有员工销售年保费数千元的商业医疗保险。
在王涛看来,如果健康险公司通过HMO业务模式提供优质医疗服务的同时,能够时时掌握客户最新医疗进展与费用开支,采取某些措施尽可能减少不必要的额外医疗理赔支出,在保费下降情况下实现业务盈利,未必是件难事。
更重要的是,移动医疗让健康险产品创新范围大幅拓宽,例如健康险公司可以通过大数据分析与HMO管理式医疗,可以涉足原先保险不愿承保的某些疾病。
目前,平安健康险专门组建了一个团队,正在尝试通过特定的可携带健康管理设备,时时了解海量客户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症的日常用药与发病状况,以此进行大数据分析建立精算模型,研发针对高血压、糖尿病患者的健康险险种。
“消费者要投保这类保险产品,必须接受我们的管理式医疗方案,比如通过特定可携带设备能时时记录患者服药、测量血压等状况,让我们能及时了解病情发展状况,便于实现医疗控费目标。”王涛表示。
在他看来,中国商业健康保险之所以发展不顺,一个主要原因是医疗资源没有充分市场化配置,导致用户无法得到差异化的医疗服务品质。健康险作为一个高度市场化的产品,会随着医疗资源的市场化配置,帮助越来越多中产阶层用较低的保费投入,换取高品质的医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