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仁平:当前股市更像“猴市”,规律终将形成

01.07.2015  09:51

  单仁平

  中国股市经历了罕见的狂跌之后,昨天终于绝地反弹,大涨5.53%。这样的大跌大涨超出绝大多数股民的把控能力,也在不断重塑公众对中国股市的认识。

  有人说这个阶段的股市表现已经不好用牛市或熊市来表述,更准确的叫法应当是“猴市”,也就是上蹿下跳的意思。这种说法蛮形象的,挺有意思。

  所谓“猴市”显然不受绝大多数股民的欢迎,它的特点就是风险太大,散户很容易遭到“洗劫”却又不知所措。证监会一直致力于推动股市走向平稳,“慢牛”之说广为流传。但事实证明,“慢牛”是不那么容易得来的,究竟应如何实现它,从证监会到广大股民恐怕都不清楚。

  股市是各种复杂变量的函数,有股民认为,政府的意志是股市走向的决定性力量;还有人相信,几个大机构有能力“操纵股市”。这类倾向性认识局部短期或许可以成立,但是就全局长期来看,它们显然是偏颇的。

  中国股市的总规模已经十分庞大,接近美国股市规模的一半,居世界第二。在这样的大盘中,每一支力量的影响都相对有限,政府发挥作用也有种种局限。换句话说,政府不太可能具体调控大盘指数的升降,股市的大涨大跌是时下各种市场及行政杠杆都难以控制的疯狂。

  很遗憾,这是中国股市当前的现实,解决大涨大跌问题恐怕是一条艰难的路。

  中国市场经济以及股市的发展历史都还太短,尚未形成内在的稳定性。股市的主流做法是炒短线,而非长期持有蓝筹股。中国股市的总市值小于美国,但单日交易量经常是世界第一,股票的换手率极高,而稳定股市所需要的条件很多都是相反的。

  股市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偏离实际经济面,西方股市与经济面的偏离方式以及征兆都已被公众熟悉,偏离幅度也有较多历史经验做参照。中国的情况是可以对比的历史经验还不够多,因此公众心里没底。狂涨时人们都不希望政府干预,暴跌时大家又强烈希望政府出来救市,政府的干预会有多大强度,效果如何,社会的普遍性经验尚未形成。

  股市的稳定性未必就永远是小幅波动,当中国股市上短线操作风盛行时,这或许很难实现。现在需要一种中国式的“稳定性”来救急,它意味着股市的政策性信号清晰易懂,而且管用;股市的调整幅度符合大多数人的判断,大盘的升降能与多数个股的表现一致,等等。

  中国股民占人口总数的比例在世界上是比较高的,而且今后有可能更高,这决定了股市升降在影响全社会千家万户的利益。然而不能因此就认定应由政府来调控股市的走向,以确保“让大多数股民挣钱”。股市是买卖股票的市场,市场机制必须占据主导地位,政府的职责是要监管股市规律的形成过程,努力确保所有股民的风险是相同的,权利是平等的,代际是公平的。

  综上所述,我们看到,现阶段中国股市的风险的确很大,但规律一定会慢慢形成,而且这些规律的内在元素涉及中国社会经济、政治以及社会心理的各个层面。风险大就意味着机会也多,无论中国股市有多少自己的“特色”,“正常股民”规避风险把握机会的成功概率应当是逐渐增加的,这或许是股市健康发展的真正涵义。▲(作者是环球时报评论员)